1916年,刘半农的妻子生下了一个女儿,得知是女儿后,刘半农抱着孩子走到床前对妻子说:“以后要跟别人说她是个男孩!”。从此这孩子便女扮男装,出国后才以女装身份示人。
1891年5月,刘半农出生于江苏江阴西横街。父亲刘宝珊,曾中过秀才,后与人创办江阴最早的小学翰墨林小学。
受家庭的影响,刘半农从小就爱读书,而且天资聪颖,每次考试各科成绩平均都在90分以上,深受学监(校长)的喜爱。
刘半农成绩好,思想进步,小小年纪,就显露出桀骜不驯、刚正不屈的个性。
当时,府中学堂舍监陈士辛思想守旧,对学生管理甚严。一次,陈士辛在办公室里将身为学生代表的刘半农训斥了一顿。出了办公室,刘半农昂着头大呼:“不杀陈士辛,不为我刘半农。”
刘半农的父亲虽然是一个老师,但很传统,在培养刘半农成才的同时,也希望他将来能成家立业,给他生下孙子。
于是早早地就为刘半农定了一门亲事,女方叫朱惠。
说起来两人的亲事,中间还有一段“坎坷”的往事。
刘半农的母亲经常去一个离家不远的小庵堂烧香拜佛,在那里她认识了同样去烧香的朱惠的母亲,两人谈话很投机,经常说些家长里短。
有一次,11岁的刘半农跟着母亲去庵堂,而朱母也正好带着两个女儿去了庵堂。
两家母亲看着眼前的孩子们,顿时心里就有了撮合刘半农与朱家长女朱惠的想法。
可是父亲刘宝珊知道后,却持反对态度,他认为两家人门不当户不对,而且属相不合。
可能是朱家人非常中意刘半农,见刘家不同意大女儿,就说把二女儿许配给他。
刘宝珊这次没有了拒绝的理由了,只好同意。
或许朱家二女儿没有嫁到刘家的命运,没过多久,朱家二女儿竟然病逝了。
本以为两家的亲事就此作罢了,没想到朱家又再次提出将大女儿朱惠许配给刘半农,刘父这次也没再坚持,同意了两家的亲事。
定亲后,刘半农曾偷偷地去看过朱惠,当他看到朱惠裹着脚走路非常不便的样子后,回去便让母亲带话告诉岳父岳母“:你女儿已经和我订婚,不愁嫁不出去了,所以没必要再穿绣花鞋了。”
1910年,刘半农母亲病危,为了“冲喜”,刘半农和朱惠匆忙地结婚了。
两人虽然结婚,但是刘母还是去世了。
不过让人意外的是,虽然刘半农和朱惠是包办婚姻,但是两人婚后的生活还是非常甜蜜的。
不过婚后朱惠两次流产,让刘父很不满意,他便想让刘半农纳妾。刘半农不愿意委屈了妻子,于是他带着妻子去了上海生活。直到婚后的第六年,朱惠才生下了他们的第一个女儿,取名小惠。
可是刘半农却告诉朱惠,以后要告诉别人自己生的是个儿子。
朱惠听了之后伤心的哭了。
刘半农一看妻子哭了,就知道她肯定误会了,赶紧向她解释,因为父亲一向重男轻女,他不想妻子受委屈。
所以刘半农立马写信给父亲报喜——您得了孙子。
刘父得知有了孙子后,高兴得再也不说让儿子纳妾的事情了。
由于刘半农与朱惠在上海,刘宝珊见到“孙子”的机会并不多,这个谎话并没有被拆穿。
1920年,朱惠为刘半农生下了一对龙凤胎,刘半农终于有儿子了,他这才告诉父亲真实的情况。
大孙子突然“变成”了孙女,刘宝珊是惊愕的,不过经刘半农一番解释,再看看可爱的孙子孙女,刘宝珊也就不再计较了。而他的长女也因此恢复了女儿身。
之后,刘宝珊也不再对朱惠有所不满了,可见刘半农的用心良苦。
刘半农不仅不想让妻子受委屈,而且他还非常关注其他中国女性的苦难。
刘半农在和妻子的一次谈心中,道出了中国女性之苦。他说:
第一,你们未嫁时,父母不教你们读书……人类是应当有知识的,你们父母却不许你们有知识……
第二,到你们出嫁以后,因为自己没有知识,所以不得不以“无才”为“德”;因为不能自立,所以不得不讲“三从”;因为一失欢于男子,就要饿死,所以不得不讲“四德”,不得不“贤惠”,不得不做贤妻良母…………”
由于关注女性之苦,刘半农还发明了一个汉字,可是这个字的出现不仅遭到了女性的反对,而且刘半农本人也被女性谩骂了超过三年之久。
刘半农的这一举动让女性认为她们被彻底特殊化,这个字的出现并没有将男女放在同一标准上,她们认为这个字是对女性的歧视,是对女性的不尊重。
这个字就是女字旁的“她”。
刘半农认为“她”的出现将男女很好地区分开来,认为女性与男性是相同的地位,更应该有一个字来代表男女相同的地位。
不过刘半农面对女性同志的谩骂并不在意,依旧是该怎么过日子就怎么过,丝毫没有受到影响。
随着时代的发展,“她”字并没有被磨灭,而是被收录在了字典里,被广泛使用。
除了创造“她”字,刘半农在我国的汉字改革、语音方面都有着巨大的贡献,被称为我国实验语言的奠定者。
通过刘半农对妻子,和创造“她”字的的行为可以看出,他对女性的尊重和关注。
从刘半农与“她”的故事中我们能够看出,社会的发现必然会有新事物的产生,这些事物或对或错我们都应该用客观、公正的眼光去看待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