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8年,张默君把28岁的留学生竺可桢堵在家里,让他娶自己的妹妹张侠魂。竺可桢并不认识张侠魂,但他打量了下眼前的陌生女子,觉得挺好,竟然答应了。可是20年后,他对着妻子嚎啕大哭。
1890年,竺可桢出生于浙江绍兴东关镇的一个小商人家庭。
父亲竺嘉祥是有名的老实人,经营一个小米行。母亲虽不识一字,但性情贤惠。
竺可桢是父母最小的孩子,上有两个哥哥和三个姐姐。竺家对其寄予厚望,为他取名“可桢”。
所谓“桢”,就是筑墙用的木柱,是竖在两端的支撑。显然,他们希望儿子长大成人后能成为社会栋梁。
竺可桢从小就聪明好学,而且爱追问,爱记录,对未知的自然界充满好奇,他还会自己观察物候并记录。
有一次,母亲发现邻家白墙上涂满了他的字和画。上面写着“今天看见一只燕子”,“中午看见一只大青蛙从洞里爬出来”等等。其中,一些不会写的字就用图案来表示。
可以说孩提时代养成的这些思考、观察与记录的科学习惯,无疑对竺可桢一生的事业产生了深远影响。
由于学习勤奋,1905年,竺可桢以各门功课全优的成绩从小学毕业,当年秋季入上海澄衷学校。
1908年春,因同学要求撤换不称职教师举行罢课,学校一度停办,竺可桢乃于暑假后转入复旦公学学习。
1909年,竺可桢考入唐山路矿学堂学习土木工程,学习成绩居全班第一。次年,竺可桢考取第二期留美庚款公费生,他因中国是以农立国,遂选入伊利诺伊大学 农学院学习。
在此期间,他加入了一个科学团体,并在团体创办的刊物上发表了数篇文章,由此声名鹊起,成为留美学生群体中的领军人物。
在学业上取得成绩的同时,竺可桢的爱情也来了。
1918年,竺可桢正准备收拾行囊回国,一个名叫张默君的女人突然找上门来。
她把自己的来意向竺可桢作了说明:她从旁人口中了解到了竺可桢,她觉得竺可桢年少有为,是个值得托付的对象,此时,张默君将竺可桢堵在屋子里,就是为了撮合竺可桢和自己的妹妹张侠魂。
竺可桢愣住了,他并不认识张侠魂,不过出于礼貌,他并没有立即拒绝张默君,在仔细观察了张默君一会儿后,他觉得对方谈吐得体,学识出众,妹妹肯定也是知书达理之人,与自己相配,于是便答应了这个看似荒诞的要求。
张侠魂,原名振亚,1890年出生于湖南湘乡的书香门第,从小饱读诗书,也是一名才女。
但不是一位循规蹈矩的“淑女”,她自幼胆大好动,正直开朗,勇于冒险,具有男孩子性格。除读书练字之外,还崇尚武术,常跟哥哥们练拳习武。
此后两人便开始长达四个月的通信。
四个多月后,竺可桢回国,当时家住上海的张侠魂亲到码头迎接,两人第一次见面。
见面后,张侠魂从手提包里取出一支写过多封情书的钢笔送给竺可桢,竺可桢也从上衣口袋里抽出使用多年的法国威文牌自来水钢笔,回赠给她,这既是见面礼,也是爱情的信物,一生的信物。
1919年12月27日,张侠魂与竺可桢在上海南京路东亚旅社举行了婚礼。
婚后,二人十分恩爱。
由于竺可桢是带着哈佛大学气象学博士学位回国的,当时他在中国学术界受到了极大的欢迎,曾被多所高校争抢。他先在武昌高师任教,不久被南京高师挖走。
1928年,他又被蔡元培请去,担任南京北极阁气象研究所所长……
从此竺可桢陷入了繁忙的工作当中,而张侠魂为了丈夫的事业,她选择了牺牲自己,放弃了在上海女校的工作,一心支持丈夫,为竺可桢当好后勤。
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后,中日战争全面爆发。随着战局的恶化,1937年11月11日,时任浙江大学校长的竺可桢率全校师生员工被迫西迁,张侠魂也带着孩子跟着流亡。
1938年,日寇进犯浙江,竺可桢为了保护学生们不受伤害,决定将学校迁往相对安全的西南。他先一步前往桂林考察,将张侠魂与孩子们留在江西泰和暂住。
可是在7月,竺可桢突然收到电报,称张侠魂患上了疟疾,情况非常糟糕。
竺可桢接到消息后立即返回泰和,先见到了大女儿竺梅,竺梅说:“妈妈的病好些了,但弟弟衡没了”。
竺可桢顿觉五雷轰顶。
回到家后,看到张侠魂仍卧病在床,已经病危,他强忍着悲痛安慰张侠魂一切都会好的。
可是由于战时的医疗条件太差,8月3日上午,张侠魂也也去世了。
几天的时间里,竺可桢接连丧妻失子,遭到了沉重的打击,心中的悲痛可想而知。
张侠魂下葬那天,他将见证他们20年情爱生活、首次送给她的那支法国钢笔放进棺椁之中,希望她在天堂继续为他书写缠绵的情书。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这大概就是竺可桢与张侠魂之间的爱与遗憾,即使无法天长地久,但愿也能绵绵无期。
两人虽然是“包办”婚姻,可是却也幸福快乐。
并不是所有的包办婚姻都是不幸的。 因为父母或者亲人在考察一段婚姻前会做大量的调查,综合考虑之后,最后做出最佳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