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57年冬天,索伦战士哈延从伊犁战场回来,身边只剩下三个人,他出发时有三十个弟兄,全是黑龙江那边的索伦兵。 两个月前还骑在马背上风雪进军,今天却在北京城门口递上伤兵名册,户部官员扫一眼,扔下八个字:“按例发粥,不得久留。” 哈延没吭声,把名册收好,转身朝关外走去,他早就明白了,这一身的伤疤,不值一口饭钱。 清朝的索伦兵,原是赫赫有名的边地战士,最早隶属八旗的“边疆特种部队”。 在乾隆朝,他们打过准噶尔,守过库伦,参与过西域大定,但这些功绩没有换来荣耀,只换来压榨,清廷对他们有一个潜规则:上不得朝堂,下不得田地。 索伦兵虽然挂着八旗的名号,却从来没进过绿营,更别说能当主将。 1833年,道光帝批下《东三省民族管理令》,明文规定“东部少民不得入京编制”,直接把索伦人挡在八旗核心圈外。 这时候他们的孩子想读书,中举是不可能的事,黑龙江境内连个考场都没有,连报考资格都没有。 要想翻身,只能靠战场,可从乾隆末到道光年间,四十多年,全索伦兵里,也才出了三个人当上副将,像海兰察那样的人,几百年也难得一个。 生活更是困苦。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皇帝钦定索伦“不得耕种,只可狩猎”。 本来他们已经种出了二十万亩粮田,被强行产平,你不许人种地,还强迫他们每年进贡貂皮,一家交一张。 1830年,黑龙江将军上奏:“近年穷民频频卖儿卖女。” 这是被逼得实在没法活了。 这些兵不是没打过仗,恰恰是被仗打垮的,乾隆六十年(1795年)统计,索伦兵年均参战率高达120%。 什么意思?就是说,有些人一年打好几仗,比起满洲旗兵,他们多上三倍的战场,一次又一次,命都搭上了。 1792年打廓尔喀那场仗,出征一千索伦兵,最后活下来一百二十人。 1802年剿天理教,三千索伦兵出动,伤亡达两千八百,这不是战斗,这是消耗,人越来越少,口袋却越来越空。 到了1830年,索伦部人口只剩2.3万,而1750年是6.8万,等于八十年掉了三分之二。 满洲旗兵这段时间还在翻倍增长,而索伦人越来越少,问题不只是战死,还有生不出来。 1815年,清廷出一条新规:“索伦兵驻防不得携家属。”什么意思?男人出征,女人留村。 二十年下来,黑龙江索伦部的性别比例,女人占了78%,结不了婚,孩子从哪来?没人再给这支部队接班。 兵器呢?那更别提了,1820年,索伦兵里,只有三分之一的人拿得上燧发枪,也就是老掉牙的前膛枪。 人家英国呢?那年已经人手一把标准步枪。 到1842年,打鸦片战争的时候,清军的枪射程100米,人家英军是300米。 就这差距,还硬叫索伦兵穿棉甲、拿弓箭,说要“保持原始战力”。 1836年黑龙江将军求给士兵配甲,军机处一句话打回:“以不变应万变。” 说是“以弓箭为本”,其实就是不给换装备。 1830年,索伦兵里弓箭配备率还高达68%,跟百年前一个样,马队呢?也黄了。 1750年时,还有几千匹战马;到1840年,减少了75%,没马,弓箭兵也打不出突袭,速度慢,射程短,命又贱,还不给吃饱,你说他们怎么打? 而此时的英国人,早就在搞职业军队了。 1805年,滑膛枪普及;1820年,建立职业军官学校;士兵每年要训练120小时,清军才训练20小时。 舰船呢?1830年,英国军舰吨位是清军的三倍,火炮口径是两倍多。硬碰硬,怎么赢? 索伦兵面对的,不是一个敌人,而是整个制度,他们是清朝用来打仗的“工具人”,但一旦打完仗,就被一脚踢开。 不给地,不给官,不让成家,不准换武器,只要你会冲锋,等你打残了,连口饭都不给。 结局呢?到咸丰年间,索伦兵几乎从战场上消失了,剩下的不是病号就是老头。 年轻人不再愿意穿军装,老人也不愿提起过去,他们在记忆里抹去那些战马、弓箭、雪地里的长途征战。不是忘记,是不值得记。 有人说清朝垮得快,是因为腐败,我看,像索伦兵这样的故事,才是真正的病根。 他们是帝国边疆最先被放弃的一群人,也是清廷看似强盛实则衰败的真实写照。
八里桥之战,清军之所以输的那么惨,不是因为清军骑兵被对面马克沁扫射了,因为那时候
【109评论】【24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