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羽和范增的分裂,是楚军从巅峰走向崩塌的真正转折点,故事的导火索其实很简单,一边是年少气盛、极度自尊的霸王项羽,一边是老谋深算、性格倔强的谋士范增。 陈平只是在中间轻轻一拨,整个楚国就开始松动了,范增的忠心救不了项羽,项羽的怀疑也毁了自己,到最后,不是别人打败了楚国,是楚国自己把自己打烂了。 鸿门宴之后,楚汉之间虽然看似暂时休战,实则暗潮汹涌,项羽虽然占据上风,但他内心并不踏实。 范增作为楚国重要的智囊,本是项羽最倚重的人,《史记》里写得清楚,项羽叫范增“亚父”,意思是像父亲一样尊敬。但这份尊敬里,其实早就藏着一根刺。 范增比项羽年长五十多岁,做事说话自然是以教导者自居,特别是在鸿门宴一事上,范增一再催促项羽动手杀刘邦,甚至连信物“玉玦”都拿出来频频示意。 项羽本来就心高气傲,被这样催促,心里自然不舒服,他当面不说,背地里却抱怨过:“亚父是不是觉得我什么都做不好?”这句话,其实就是项羽权力焦虑的真实流露。 后来,刘邦逐渐坐大,项羽也越来越感到不安,陈平这时候看准了机会,他知道,只靠外部打击是不够的,楚汉之争,最有效的办法就是让楚国自己先乱起来,所以,他动了脑筋,从离间上下手。 陈平的第一步,是在礼节上做手脚,他安排使者去见项羽时,场面寒酸,酒菜简陋,礼数敷衍。 可见到范增的使者时,却是高规格接待,酒菜丰盛,礼仪周全,这一下子,消息传回楚营,项羽听了心里就不是滋味了。 他在意面子,更在意别人是不是尊重自己,范增的地位被抬高,无形中就踩到了他的头上,项羽心里的刺,开始隐隐作痛。 这还不够,陈平又在楚军内部撒起了谣言,他收买了一些楚军士兵,放风说:“范增跟刘邦暗中有联络,准备自立为王。”这些谣言一开始并不猛烈,但就像水渗进了石头缝,慢慢扩散开来。 项羽本就多疑,听了这些风言风语,更加坐立不安,关键是,这种事一旦产生了怀疑,再怎么解释也没用,范增一再表忠心,项羽却只觉得他越解释越可疑。 当时,范增其实也感受到了气氛不对,荥阳一战时,他再次劝项羽趁胜追击刘邦。 但项羽已经变了,不再像以前那样信任他,他冷冷地敷衍过去,没有采纳范增的意见。 范增气得大骂:“竖子不足与谋!”摔了玉斗,拂袖而去。 这一下子,裂痕彻底裂开了。 范增本来是苦心辅佐,可惜他太过刚烈,话说得太绝,做事太强硬。 遇到像项羽这样要面子的人,反而刺激到了最敏感的神经,项羽心里反而认定:这个亚父,怕是真的想篡位了。 范增知道自己留不下去了,最后含泪请求告老还乡,项羽表面答应,实际上心里已经放下了一个大石头,觉得终于摆脱了“亚父”的压制。 可他哪里知道,失去了范增,他也就失去了楚国最后的主心骨。 范增离开后,没几个月就病死在回乡的路上,《史记》里记载,范增临死前感叹:“竖子,误我!”意思是,项羽这小子害了我一生的功业。悲愤交加,含恨而终。 项羽这边,表面风光,其实形势一天比一天糟,没有了范增的谋划,项羽自己指挥战争,频频失误。 刘邦那边,陈平和张良联手,步步为营,不断蚕食楚军的力量,垓下之战,楚军四面楚歌,项羽终于走到了绝路。 可以说,范增离开那一刻起,项羽的败局就注定了。 细看整个离间过程,其实陈平并没有搞什么高深的计谋,无非是借用几样简单的心理技巧,打面子牌,散布谣言,挑拨关系。 但之所以能成功,是因为打得太准了,项羽太在意自尊,范增又太死板不懂转圜,一来一去,局势就崩了。 陈平懂得,人性才是最脆弱的地方,比起刀兵,怀疑和不信任更容易摧毁一个强大的联盟。 其实在历史上,项羽的性格问题早就有迹可循,早在巨鹿之战,他虽然英勇,但脾气急躁,听不得劝。 在鸿门宴,他优柔寡断,顾虑重重,最后错失了除掉刘邦的最好时机。 范增多次劝说,他都下不了决心。这种多疑又自负的性格,为后来的失败埋下了种子。 范增也是。虽说忠心,但说话太冲,态度太硬。一次次当面批评项羽,摔东西、发脾气,哪怕出于好意,也让项羽越来越反感。 他没能看清,在权力面前,太过锋芒毕露,只会让自己成为牺牲品。 回头看,陈平的离间术,并不是凭空捏造,他只是把项羽心里的火点燃了,把范增性格的硬伤推到了极限,离间之所以有效,是因为他们之间本来就有裂痕。 历史上,像陈平这样的心理战高手并不多,他不用刀,不用剑,就能让一个国家内部崩塌。 靠的是对人性的把握,尤其是对权力场里那点隐秘的心思:害怕被取代,害怕被背叛,害怕失去控制。 项羽和范增,一个是自尊心太强的人,一个是倔到不肯低头的人。 在敌人面前,他们可以并肩作战,但在内部博弈中,却成了互相伤害的对手,陈平只需要在对的时间,动一下手指,就足够了。 最后的结局,大家都知道了,垓下四面楚歌,项羽自刎乌江,范增早早死在归乡的路上,陈平、刘邦、张良,他们却笑到了最后。
项羽和范增的分裂,是楚军从巅峰走向崩塌的真正转折点,故事的导火索其实很简单,一边
寒星破晓光淡
2025-04-27 15:19:53
0
阅读:58
彦文
[赞][赞][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