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3年1月1日,捷克斯洛伐克这个存在了74年的国家,安安静静地分成了两个国家

寒星破晓光淡 2025-04-28 11:41:17

1993年1月1日,捷克斯洛伐克这个存在了74年的国家,安安静静地分成了两个国家,没有一枪一弹,没有士兵冲突。 捷克人和斯洛伐克人像朋友一样道了别,喝着酒,笑着交换纪念品。 和世界上大多数国家血淋淋的分裂相比,这场分手,安静得像一场精心策划的婚礼,而这一切,早在几十年前就埋下了伏笔。 捷克人和斯洛伐克人本是一家,都属于西斯拉夫民族,语言也几乎可以互通。 往前追溯一千多年,他们一同建立过萨摩公国,也共存过摩拉维亚帝国,可命运从9世纪开始拐了弯。 捷克人被神圣罗马帝国拉走了,学了德语、搞了工业,一步步富了起来。 斯洛伐克人则跟着匈牙利王国,靠种地过活,工业化远远落后。 到了19世纪末,捷克人已经在布拉格造汽车、建大学,斯洛伐克人还在小山村里过着半农半牧的日子。 1918年,一战结束,奥匈帝国垮了,捷克人和斯洛伐克人抱团取暖,成立了捷克斯洛伐克。 起初,大家心里都很激动,毕竟是一起争取来的自由,但好景不长,捷克在新国家里成了老大,占了全国近80%的工业产值,首都、军队、外交大权全被捷克人牢牢掌控。 斯洛伐克人在自己家乡都当不上县长,心里自然不痛快。 1938年,纳粹德国逼捷克斯洛伐克割让苏台德地区,国家动荡,趁这个空档,斯洛伐克人在纳粹扶持下单独建国,成立了一个亲德的小国。 虽然1945年战后又回到了捷克斯洛伐克的怀抱,但斯洛伐克人的心里早已种下了想自己当家做主的念头。 二战结束后,捷克斯洛伐克进入苏联阵营,搞起了计划经济,国家表面统一,实则矛盾暗流涌动。 捷克地区继续大搞工业,斯洛伐克则被定位成农业基地和原材料提供地。 到了1980年代,斯洛伐克人普遍感到自己被当作小兄弟看待,经济水平比捷克落后至少十年,很多年轻人不得不去布拉格找工作。 1989年,东欧剧变,捷克斯洛伐克爆发了“天鹅绒革命”,不流血地推翻了共产党政权。 新总统哈维尔上台,全国都在谈民主。但民主给了斯洛伐克人一个新念头:既然讲自由了,那是不是也该自由选择要不要继续绑在一起? 1992年,斯洛伐克议会通过了《主权宣言》,公开表态要走自己的路。 捷克那边,总理克劳斯也觉得,既然大家心不齐,硬捆在一起只会耽误发展,于是,两边领导人坐到谈判桌前,开始谈离婚的细节。 分家,最难的是分钱分地,军队怎么办?国债怎么还?边界划哪?公民身份怎么算?这些问题一个比一个棘手。 但捷克和斯洛伐克人展示出了极高的理性,军队按人口比例一人一半,外交资产也照章分配。 联合国席位归捷克,斯洛伐克自己重新申请。最敏感的领土问题,双方都咬牙做了让步,不争一寸地,甚至连公民身份也尊重选择权,想留哪国就留哪国。 为了象征友好,1992年12月31日晚上,捷克总理克劳斯和斯洛伐克总理梅恰尔一起吃了顿晚饭,互赠了小礼物。 跨年钟声响起时,捷克方向斯洛伐克输送了第一批电力,保证对方城市在分家第一天灯火通明。 国际社会也基本默许了这场分裂,欧洲共同体(欧盟前身)选择不插手,苏联也在解体的废墟中无力干预。 这个真空期,让捷克斯洛伐克有机会自己平静地处理问题。 分开后,很多人担心两国关系会冷淡甚至敌对,但事实正好相反。1993年之后,两国经济合作非但没减,反而越走越近。 斯洛伐克作为原料大户,开始大量供应捷克制造业;捷克也把部分产能转移到斯洛伐克。 以斯柯达汽车为例,很多零部件就在斯洛伐克生产。双边贸易额从1993年的20亿欧元,飙升到2019年的200亿欧元,增长了十倍。 1993年到2009年,两国甚至共用一种货币,捷克克朗,等到斯洛伐克改用欧元,边境检查也只是象征性存在。 到了2004年,捷克和斯洛伐克一起加入欧盟,彻底打破了经济壁垒。 普通人之间的联系也没断,两国的学历、驾照、社保可以互认,跨国婚姻比例接近17%。 很多人一边在斯洛伐克生活,一边在捷克工作,根本不用带护照,布拉格到布拉迪斯拉发的火车,天天都满员,像国内通勤一样方便。 政治上,捷克和斯洛伐克在维谢格拉德集团里继续并肩作战。面对欧盟大国在预算分配上的强势,他们经常联手表态,争取中东欧国家的话语权。 两国领导人也经常在公开场合互相调侃,气氛轻松得不像“前夫前妻”,更像“铁哥们”。 这场天鹅绒般的分离,背后不是因为彼此不重要,而是因为彼此太重要了,才选择了体面告别。 就像有斯洛伐克历史学家说过的:“我们不是从爱到恨,我们是从误解到理解。”

0 阅读:1175

评论列表

日月潭

日月潭

4
2025-04-29 17:59

美国要是这样就好了

用户12xxx70

用户12xxx70

3
2025-04-29 18:11

这个小便BB这些有它X的不可告人的目的!!!

寒星破晓光淡

寒星破晓光淡

寒星破晓光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