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年,印度刚刚脱离英国统治,脑子里就憋着一件事,要当南亚的老大。 可没多久,摆在它面前的,是两个难缠的对手:中国和巴基斯坦。 这三方的恩怨,不是今天打个口水仗那么简单,而是一连串边界摩擦、吞并小国、战争血仇、地缘博弈和民族情绪交织在一起的死结,越拉越紧,越理越乱。 新印度一出生,就继承了英国留给它那份傲慢和野心,它觉得自己应该接管南亚,像当年英帝国一样,让周边的小国都听它指挥。 从喜马拉雅山下到印度洋边,从尼泊尔、不丹到马尔代夫,全是它眼里的“后院”,可惜的是,中国并不打算让印度这么轻松。 1950年代,中国搞定了西藏,直接让青藏高原成了手里的王牌,这块海拔四千米以上的地方,对南边的印度,就是天生的压制。 地形太吓人了,高原兵一出动,就能俯瞰整个印度平原,印度心里别提多窝火,觉得脑袋上悬着一把刀,却又没招。 为了缓解压力,印度打起了藏南的主意,也就是现在它叫做“阿鲁纳恰尔邦”的地方。 英帝国早在1914年就偷偷画了条麦克马洪线,把那块地划给了印度,但中国从来没认过。 1962年,两边终于爆发了边境战争,印度军队被打得节节败退,中国打赢后主动撤军,留下一堆物资,连尸体都不带走。 印度国内气炸了,媒体骂,老百姓骂,政客更是把这场仗吹成了国耻,从此反华成了印度政治正确。 战败的总理尼赫鲁,原本是个理想主义者,信奉“印度—中国兄弟情”,结果一战成了笑话。 他灰头土脸地跑回国,却靠着煽动民族主义,继续稳住了政局,印度社会上,反华的情绪被政治家推波助澜,成了团结各个阶层的粘合剂。 几乎同一时期,克什米尔问题也炸开了锅。 印巴分治的时候,克什米尔本来是个土邦,国王想拖延决定,结果巴基斯坦人不干,武装冲进去。 印度顺势派兵,强行吞并,克什米尔从此成了印巴长期打架的火药桶。 1965年,印巴又打了一仗,眼看巴基斯坦快撑不住了,中国在边境施加军事压力,让印度不得不收手,从此巴基斯坦和中国越走越近,成了铁哥们。 特别是中巴经济走廊(CPEC)一开建,印度更是气得跳脚。 这个走廊穿过了巴控克什米尔地区,印度认为是侵犯它的主权。 可在中国和巴基斯坦看来,这不过是做生意修路,顺带绕开印度的封锁圈,印度急得一头汗,却又没办法阻止。 除了硬碰硬的军事冲突,周边小国也成了中印博弈的战场,锡金原本是个小王国,1975年,印度直接动手,把它吞并了。 中国到今天都不认这笔账,再看不丹,印度早早就驻军控制,搞得不丹对外交往得小心翼翼。 2017年,中不边界谈判有了突破,印度急了,直接在洞朗地区跟中国军队对峙,几十天里,双方士兵互相怒目而视,一触即发。 印度这种焦躁,跟它国内的复杂局势脱不了关系,宗教冲突、种姓矛盾、地区割裂,每一样都能让国家闹翻天。 为了稳住局面,印度政府一再拿“外部威胁”做文章,反华反巴成了政治操作的日常。 特别是莫迪上台后,提出“印度第一”,大搞民族主义,动不动就强调“我们是最古老的文明”、“要恢复南亚领导地位”。 在这种叙事下,中国被塑造成了最大威胁,莫迪政府推动的对华政策,不仅是警惕,简直是敌视。 印度也延续了英国殖民时期的扩张主义传统,海德拉巴土邦、果阿、锡金,一个接一个地被吞并。 不甘心只做南亚老大的印度,还想在印度洋搞存在感,斯里兰卡、马尔代夫,都是它想插手的地方。 但问题是,中国也在布局,中国在斯里兰卡搞定了汉班托塔港,又在巴基斯坦建设瓜达尔港,印度立马炸毛,提出“珍珠链战略”理论,认定中国在用港口围堵自己。 这种猜疑,让印度在一系列区域合作项目上干脆拉黑中国,比如推迟孟中印缅经济走廊的谈判。 印度不是没机会赚钱,只是心里那股子防备,让它宁可放弃合作,也不愿意给中国递刀子。 中巴结盟的军事合作也让印度焦虑不安,两国一起研发的JF-17战机,多次在南亚上空亮相。 中巴还举行联合军演,彼此的防务关系越绑越紧,印度觉得自己像被两只手夹在中间,前有巴基斯坦捣乱,后有中国支援,动弹不得。 而在意识形态上,印度跟巴基斯坦的矛盾更深,一个是以印度教为主,一个是伊斯兰国家。 印度国内不少人把巴基斯坦看成叛徒,分裂者,每次印巴冲突升级,印度媒体都添油加醋,把巴基斯坦描述成恐怖主义温床,还顺带把中国扯上,说中国在背后撑腰。 久而久之,中巴在印度的形象,几乎成了国家叙事里最典型的“敌人组合”。 从小学生的教科书,到大街上的漫画和影视剧,处处都在加深这种印象。 回头看,印度对中巴的敌意,其实是多重因素缠绕的产物:想做老大做不成,殖民扩张的惯性停不下,国内的分裂需要外部敌人来统一,边界上又不断吃瘪,心态越搞越扭曲。 外部世界发展变化那么快,但印度在对华对巴的问题上,总像陷在过去的旧梦里,出不来。
1947年,印度刚刚脱离英国统治,脑子里就憋着一件事,要当南亚的老大。 可没多久
寒星破晓光淡
2025-04-27 15:12:34
0
阅读: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