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夏,武汉还没陷落,日军就先出了问题,前线打得焦头烂额,后方弹药粮草断断续续,连东京高层都开始发火。 原本想着三个月拿下中国,如今已经拖了一年,士兵一个个倒下,子弹也快打光了,武汉这仗,还没赢,就已经开始输。 日军那时动员了大半个华中方面军,140多个大队,超过40万人,誓要攻下这座长江重镇。 可中国方面也不是软柿子,第五、第九战区总共拉来了十四个集团军,五十个军,总兵力超过一百万。 从松滋、宜昌、岳阳,到大别山、黄梅,整条战线拉得像一条巨龙,谁都知道这是一场硬仗。 炮火一响,武汉上空像乌云压顶,日本第六、第十一军轮番进攻,尤其是樊口、贺胜桥一带,几乎天天都在拼刺刀。 中国守军阵地丢了又夺回来,一夜之间换了三回,第106师团在牛头山一战被打得精锐尽失,连指挥官都换了仨。 战后统计,这个师团只剩不到三分之一战力,被迫从国内紧急抽调新兵补缺。 日本第六师团的情况也不妙,武汉会战结束后,他们向参谋部上报要补充3200人,相当于整整一个联队。 士兵中原来有经验的只剩百分之十一,大多数成了临时拼凑的新兵蛋子,日本高层不说,但底下都清楚,这些人撑不起接下来的作战。 可日军的问题不止在兵力上,后勤是个更大的坑。 从华北一路打下来,本来只需要上千公里的补给线,现在硬生生拉到了三千公里。 运输车队被游击队不断袭击,铁路桥梁被炸了修、修了炸。 1939年春天,有个日本师团在安徽开战,发现自己的弹药只够两天,还得临时拿中国军队缴获的7.92毫米步枪当家伙。 资源更是让人抓狂,日本在1937年黄金储备还有388吨,到1938年就只剩25吨。 军费开支压得财政喘不过气,国内开始限电、限粮。军工厂倒是拼命开工,但1939年也撑不住了,产量一下掉了四成,连飞机零件都开始缺货。 很多士兵抱怨:我们是来打仗的,不是来玩命找死的。 日军指挥部原本设想占领武汉,就能让国民政府低头,战争也该差不多结束了。 可结果是,占了个空城,主力部队一个没抓住,蒋介石早就把大部队撤到了后方,分散在湖南、贵州、重庆一带,打的就是持久战的算盘。 战局一下就变了味,日军拿下的地方越多,兵力反而越不够用。 1938年底,日本不得不把占领区的兵力提升到总兵力的一半,光是维持治安就得忙活个不停。 到了1939年,他们干脆搞出了“治安强化运动”,天天扫荡游击队,一个月最少几十次,像1941年“三光政策”,烧光、杀光、抢光,就是那时候起头的。 这些扫荡虽说声势大,但成效不高,中国军队一打不过就撤,藏进山里,过几天又出来。 日本人一边打仗一边维稳,疲于奔命,更麻烦的是,苏联这时也伸出手了,送来了三千多名军事顾问和两千名飞行员,还偷偷给中国空军换了装备。 美国那边虽然嘴上不说,但也开始加紧援助,1938年光是出口给中国的军火就增长了三倍。 日本一看苗头不对,眼睛盯上了南洋那边的资源,尤其是东南亚的橡胶和石油。 1940年,他们开始筹划南进,准备对英美动手,没想到这一步反而把自己拖进了太平洋战争,等于自己给自己挖了个更大的坑。 武汉会战之后,日军在中国的战略重心变了,从速战速决变成了打不完的泥潭战,兵力动不了,补给运不过去,敌人还老藏着打。 东北那边还得抽七十万人防着苏联,能动的部队就剩十万,整个华中战线开始拉锯,谁也吃不掉谁。 更要命的是,日本这时候已经失去了“吓唬住中国人”的机会,老百姓开始不怕死,兵源一批接一批。 中国当时总人口有4.5亿,而日本只有七千多万。国土面积更是天壤之别,中国还有三百万平方公里没被占,打得起。 蒋介石那会儿手里虽然没多少重武器,但人多地大,有山有水,能打游击也能固守。 而且国际援助开始慢慢进来了,苏联支援空军,美国送飞机零件,还有海外华侨捐款,日本越打越发现,这仗没个头。 日本国内的情况也开始反噬,军费在GDP里占了将近八成,工人连轴转,粮食定量配给,连老百姓都开始骂娘了。 物资短缺、伤兵满街,气氛越来越压抑,很多老兵回家后写信说,不知道这仗什么时候是个头。 到1945年,日本彻底败退,很多人回头一看,觉得真正的转折点,其实就是武汉那一年。 这场仗打出了中国人的骨气,也打出了日本人的极限,不是靠一次胜仗翻盘,而是靠一场硬战,把敌人拖进了烂泥塘。
1938年夏,武汉还没陷落,日军就先出了问题,前线打得焦头烂额,后方弹药粮草断断
寒星破晓光淡
2025-04-29 12:50:12
0
阅读: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