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 年,中越边境烽火连天。21岁的小战士奔赴前线传送情报,岂料抵达之后,竟发现阵地已失守。他怒道:“既然来了,岂能空手而归!” 1979年2月17日,对越自卫反击战拉开序幕,中越边境硝烟四起。这场战争是为了保卫祖国领土完整,无数年轻人走上前线,用生命书写忠诚。陈全钢就是其中一个普通却不平凡的小战士。他1958年出生在广西灵川县,家里是教师家庭,父母教书育人,他从小听着英雄故事长大,心里早就种下了报国的种子。高中毕业后,他一心想当兵,可家里是独子,体检又查出扁桃体炎,接连被拒。可他不服输,硬是把扁桃体割了,1978年终于穿上军装,成了广西边防部队368团五连的通讯兵。 战争打响后,815高地成了关键点。这地方地势高,控制着周边通道,中国军队拼死拿下后却断了联系。越军反扑猛烈,炮火密集,五连离高地虽近,却被敌人火力压得动弹不得。连长急着恢复通讯,可派出的两个通讯员一个牺牲,一个失败回来,部队士气低落。陈全钢看不下去了,主动站出来说要试试。他从小在山里跑惯了,地形熟得像自己家后院,连长信他,派了个老兵陈聪跟他一起去。 那天夜里,两人摸黑出发,带着设备翻山越岭,好几次差点被敌人发现。到了高地附近一看,阵地已经被越军占了。陈全钢没慌,他发现有个暗堡威胁最大,立马掏出手榴弹扔过去,炸得敌人乱了阵脚。可撤退时两人走散了,他在山洞里躲了一夜,靠着冷静和胆量,先后干掉了11个追兵。天亮后,他拖着累垮的身体回到连队,带回了宝贵的情报。连长感动得直拍他肩膀,他的名字很快传遍部队,被评为“战斗英雄”。 可战争没因为他的勇敢就停下来。2月26日,越军对五连的山头发动猛攻,想抢回阵地。那天早上,炮弹炸得山头满目疮痍,战士们死守战壕,打得异常艰苦。关键时刻,一炮炸断了通讯线,跟上级的联系又断了。连长急得满头汗,陈全钢二话不说背起工具包就冲出去修线。子弹嗖嗖飞过,他左臂中枪,血流了一身,可他咬着牙找到断线,手抖着接好。刚接通,一个越军瞄准他,他反应快,一枪撂倒对方。拿起话筒喊完增援请求,一颗流弹却击中了他胸口。 战友拼死把他抬回来,可他已经没了气息,才21岁。因为他修好的通讯线,增援赶到,五连守住了阵地。他的牺牲不是白费的,战后部队给他开了追悼会,事迹还被写进教材。他用命换来的胜利,成了战友们的精神支柱,也让后人记住了一个普通战士的伟大。 陈全钢的事迹让人感慨,他不是天生英雄,就是个普通的农村娃,可他有股不服输的劲儿,有颗保家卫国的真心。那时候的年轻人,很多都像他一样,愿意为国牺牲,才有了今天的太平日子。他的故事告诉我们,和平不是天上掉下来的,是无数人拿命换来的。 再说说那场战争,1979年的中越冲突,起因是越南挑衅边境,侵扰我国领土。我军反击是为了自卫,教训对方嚣张气焰。越军也不是什么值得夸的对手,他们靠人数和地形抵抗,可纪律差、战术乱,最终没能翻盘。陈全钢面对的敌人,就是这样一群普通士兵,没什么特别的光环,咱们也不用给他们脸上贴金。 陈全钢的经历,还让人想到战争的另一面。他牺牲时才21岁,跟现在的年轻人比,也就是刚上大学的年纪。父母听说儿子没了,得多难受啊。可他没白活,那股“既然来了,岂能空手而归”的信念,成了他短暂人生的最好写照。今天的我们,回看那段历史,既要敬佩英雄,也得明白和平多珍贵。
“首长,据我了解,上甘岭战役中的事迹都是假的!”我军任大校军衔的戴旭,一直是鹰派
【1评论】【8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