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后仅五分钟,郭洪礼就驾驶飞机冲入蘑菇云,机上五名飞行员生死未卜。
1964年10月16日,罗布泊,一声巨响,蘑菇云瞬间升起,震惊了全世界。
这朵象征着国家力量的“蘑菇”,背后却隐藏着一项鲜为人知的任务,一项与死神赛跑的任务——采集核爆样本。
而承担这项任务的,正是郭洪礼和他的机组成员。
当时,新中国的核武器事业才刚刚起步,每一颗原子弹都凝聚着无数科研人员的心血。
为了最大限度地利用宝贵的核材料,地面采样这种需要多次核爆的方式被否决。
高层决定冒险一试,派飞机直接冲入蘑菇云采集样本,这项任务无疑是“刀尖上跳舞”,蘑菇云里辐射很强,还有各种未知的风险,飞机能扛得住吗?
这项任务,那时候几乎就是去送死,然而,任务下达后,郭洪礼却主动请缨。
这个出生于1932年的辽宁汉子,曾在抗美援朝战场上立下赫赫战功。
从朝鲜战场到空军航校,再到如今的绝密任务,他始终将国家的利益置于个人安危之上。
除了郭洪礼,还有李传森、季现康等五名飞行员也接下了这个任务。
他们都才三十多岁,正是年轻的时候,却毫不犹豫地走上了这条充满未知的路,六人小组成立后,他们做的第一件事,就是默默地交上了最后一笔党费。
他们瞒着家人,连夜奔赴罗布泊,仿佛奔赴一场没有归期的远征,出征前,总指挥张爱萍为他们送行,物质条件极其匮乏,壮行宴只有一包板栗。
但这简陋的仪式,却更能体现出当时条件的艰苦,以及任务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没有豪言壮语,只有坚定的眼神和默默的决心,他们知道,自己肩负着国家的重托。
爆炸当天,下午3点整,原子弹准时引爆,大火球冲上天空,冲击波扫过大地,目睹着这惊天动地的景象,即将进入蘑菇云的六人小组,心中既有激动,也有恐惧。
但他们更清楚,自己没有退路,爆炸五分钟后,郭洪礼下令起飞,伊尔-12飞机,载着六名勇士,义无反顾地冲向了那团还在翻滚的“死亡之火”。
接近蘑菇云时,飞机开始剧烈颠簸,热浪和气流猛烈地冲击着飞机,好像要把飞机撕裂一样。
郭洪礼和李传森使劲稳住飞机,尽量保持平稳,好让领航员季现康有时间计算进入的角度。
蘑菇云的颜色一直在变,从青色变成白色,再变成紫色和橘色,郭洪礼一拉手杆,飞机就冲上了云霄。
进入蘑菇云后,周围的一切都变成了泛红的黑暗,飞机在浓烟和气流中不停地翻滚。
机舱内的仪表不停地发出警报声,仿佛在提醒着他们所处的险境,郭洪礼和战友们一点儿也没退缩,他们眼睛紧盯着仪表盘,一刻也不放松,随时留意飞机的动态。
时间仿佛凝固,每一秒都无比漫长,突然,眼前一亮,黑暗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熟悉的蓝天,他们成功穿越了蘑菇云!
还没来得及欢呼,取样员就报告:样本剂量不足,任务失败!
六个人互相看着对方,眼神里都透着一股坚定,没有过多言语,他们达成了共识:再来一次!
飞机调头,再次冲向了那团更加疯狂的蘑菇云,这一次,他们面临的挑战更加严峻,蘑菇云的威力更加强大,热浪更加炙热。
他们觉得自己好像在火炉里,随时都可能被烤化,但他们没有退缩,咬紧牙关,坚持着,坚持着……
终于,仪器上的红灯亮了,样本采集成功!两次穿越蘑菇云,短短五秒钟的时间,却像是经历了一个世纪。
当他们带着采集到的样本安全返航时,早已热泪盈眶,任务是完成了,但他们也牺牲了不少。
由于长时间暴露在高强度的辐射下,六个人都不同程度地受到了损伤,他们被紧急送往医院治疗,接受了长达三个月的隔离观察。
出院后,郭洪礼转到了葛洲坝集团三公司,开始了新生活,他知道这段经历,但从没跟任何人说过,家里人也都不知道。
直到1999年,中央电视台记者采访,这段尘封了35年的英雄事迹才得以公之于众。
郭洪礼机组的故事,他们用实际行动展现了什么是真正的英雄,什么是真正的爱国。
蘑菇云上的五秒,是生死抉择的五秒,是英雄诞生的五秒,更是中华民族崛起的五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