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3年,一个特殊的日子,南泥湾迎来了一位尊贵的客人——毛主席。王震将军激动万分,为了表达对领袖的敬意,他特意准备了一道美味佳肴烧鸡。饭后,毛主席依依不舍地离开,并把吃剩的鸡架揣进了口袋带走了…… 信息来源:2020-11-06 党建网 ——毛泽东杜绝浪费的故事 20世纪40年代的陕北高原,一场惊天动地的大生产运动正在上演,南泥湾,这个曾经荒无人烟的地方,在八路军三五九旅的努力下,逐渐变成了“陕北的好江南”。 想象一下,当时的场景,战士们挥汗如雨,开垦荒地,妇女们在纺织厂里忙碌,工人们在简陋的作坊里打造农具,他们用自己的双手,在这片贫瘠的土地上创造了奇迹。 短短几年间,三五九旅就开垦了二十六万亩土地,不仅实现了自给自足,还向边区政府上缴了二百五十万斤公粮,这就是南泥湾精神的力量! 然而,南泥湾精神并不仅仅体现在惊人的数字上,它更多地体现在日常生活的点滴之中,有一个广为流传的故事,叫做“口袋烧鸡”。 故事是这样的,有一次,毛泽东视察南泥湾,三五九旅为他准备了一顿丰盛的午餐,其中有两只用山里采来的香草烤制的鸡,用餐结束后,毛泽东竟然把剩下的鸡骨头装进了口袋里带走了,据说,他回到延安后,还用这些骨头熬了两次汤。 这个故事生动地展示了毛泽东对食物的珍惜,但更重要的是,它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人在艰苦环境中培养出来的节约习惯,这种习惯,不是因为贫穷而不得不如此,而是一种发自内心的珍惜。 毛泽东对节约的重视,不仅体现在他的个人行为上,也体现在他的多次讲话和著作中,从江西时期到新中国成立初期,他多次强调勤俭节约的重要性。 例如,在1934年的《我们的经济政策》中,他就指出:“财政的支出,应该根据节省的方针,应该使一切工作人员明白,贪污和浪费是极大的犯罪。” 这种节约精神,在延安时期达到了顶峰,当时,面对国民党的经济封锁,中共领导人以身作则,带头节约,毛泽东在自己的窑洞前开辟菜地,朱德总司令背着箩筐到处拾粪,周恩来成了纺线能手,他们用实际行动,为全社会树立了榜样。 有一个小故事很能说明问题,有一次,毛泽东在招待劳模时,一位劳模不小心把几粒米洒在了桌上,这位劳模想把米粒扫到地上,但毛泽东却阻止了他。 毛泽东亲自把这几粒米捡起来放进嘴里,并向劳模们解释说,每一粒粮食都凝聚着农民的汗水,我们不能浪费。 这个小小的举动,给在场的劳模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南泥湾精神和节约精神,不仅仅是那个年代的产物,它们一直在传承和发展。 在1949年中国共产党即将取得全国政权的时候,毛泽东提出了著名的“两个务必”:务必使同志们继续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这“两个务必“与南泥湾精神一脉相承,强调了艰苦奋斗精神的重要性。 在当代中国,南泥湾精神依然在发挥着重要作用,在脱贫攻坚战中,许多贫困地区借鉴南泥湾精神,通过发展特色产业实现自力更生,在新冠疫情防控中,无数医护人员和志愿者展现出的无私奉献精神,也被视为南泥湾精神的现代诠释。 而在节约方面,中国共产党的新一代领导人也在延续着这个优良传统。 从南泥湾到今天的餐桌,中国共产党人的节约精神一脉相承,这种精神,既是对物质资源的珍惜,更是一种面对困难永不言败的态度,它告诉我们,无论在什么样的环境下,只要我们团结一心,艰苦奋斗,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 然而,我们也要看到,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一些人开始忽视节约的重要性,餐桌上的浪费,衣柜里堆积如山的衣服,这些都是我们需要警惕的现象,因此,重温南泥湾精神,传承中国共产党人的节约传统,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都具有重要意义。 在我们享受物质生活的同时,也不要忘记那些曾经艰苦奋斗的日子,不要忘记节约的重要性,因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理解“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这句古训的深刻含义。
1943年,一个特殊的日子,南泥湾迎来了一位尊贵的客人——毛主席。王震将军激动万
叨叨小科天下事
2024-08-26 22:57:55
0
阅读:6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