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儿,过来喊妈妈。”望着墓碑上容貌清秀,但却与自己毫无血缘关系的女人,邓小平的

文史风云 2024-02-26 23:18:00

“女儿,过来喊妈妈。”望着墓碑上容貌清秀,但却与自己毫无血缘关系的女人,邓小平的女儿还是主动照做。而一旁已经86岁高龄的邓小平,思绪仿佛又回到了1925年的莫斯科中山大学。

当时的她一头干净利落的短发,一身简单朴素旗袍打扮,优雅的气质深深吸引了还是年轻时的邓小平。那么这个人是谁,为何能让步入晚年的邓小平如此记挂?

她就是邓小平的第一任妻子张锡瑗。

张锡瑗原名叫张希远,早年是保定第二女子师范学院的女学生。

1925年受革命形势的影响,为了推翻列强和地主的压迫,张锡瑗在同年加入共产党,并在组织的安排下,来到莫斯科中山大学进修。

尽管是第一次出远门,但张锡瑗丝毫不觉得害怕,很快就被这里浓烈的社会主义气氛吸引,并很快融入到当地的学生群体中。

张锡瑗在中山大学待了一年后,邓小平也来到了莫斯科中山大学。

从学龄来说,邓小平算是张锡瑗的学弟。

但在张锡瑗加入共产党之前,邓小平已经参加革命工作超过4年,还曾领导过法国华人示威活动,有着丰富的组织经验,在革命事业算是张锡瑗的前辈。

两人的第一次见面,是在进入青年团组织局后。

作为第七学习小组组长的邓小平,遇上气质高贵大方的张锡瑗,顿时就对她产生了爱意。

而在之后的相处中,张锡瑗逐渐也对学习能力强,性格沉稳的邓小平有好感。

两人经常在一起讨论共产主义理论,又或者聊一下过去在家乡的奇闻趣事。

邓小平也会将自己的一些革命工作经历告诉给张锡瑗,让她深入了解革命的困难和重要性。

在中山大学读书的时间虽然短暂,但两人已经确认了情侣关系。

两年后,两人从中山大学学成回国,并在党组织的安排下,分配到各自所在的区域参加革命工作。

其中邓小平前往西安,张锡瑗前往保定。

这是两人的第一次分离,然而感情的互相爱护,并不会因为距离变得疏远。

而让邓小平没想到的是,刚与张锡瑗分开不久,两人就因为中共中央机关迁徙到武汉的缘故,又再次重聚在一起。

随后两人又在党中央的指示下,被派往上海执行潜伏工作。

在工作期间,两人的感情迅速升温。

仅过一年,两人就宣布结婚,在当时的上海聚丰园举办婚宴。

被邀请参加婚宴的,都是后来党中央的高级领导,如周恩来、李维汉等。

朋友和妻子共聚在此,对邓小平来说,这是他一生最难忘的一天。

婚后,两人继续自己的地下党工作。

地下党的危险性不比前线战争低,但张锡瑗凭借出色的伪装能力,还是在上海这个黑白混杂的地方混得如鱼得水,与邓小平一起成为地下党内有名的夫妻搭档。

1929年,张锡瑗怀上了邓小平的孩子,正住在当时的上海宝隆医院待产。

由于当时邓小平被派往广西领导红军起义,无法留在张锡瑗身边照看她。

但邓小平没想到的是,这一去,竟成了他和妻子的永别。

或许是长年累月的奔波,张锡瑗的身体状态十分糟糕,虽然拼尽全力生下孩子,但却因为当时落后的医疗条件,导致孩子一出生就因为营养不足而夭折。

而张锡瑗也在这之前,因为感染产褥热而不幸去世。

远在广西的邓小平听到这个噩耗,宛如晴天霹雳。

但为了广西的革命事业,邓小平没来得及操办妻儿的葬礼,就不得不立刻返回广西。

张锡瑗葬礼的事情,只能交给同事李强、周恩来等人帮忙。

安稳的生活,就此破裂。

后来周恩来等人,为张锡瑗在江湾公墓买了一块墓穴,将张锡瑗的遗骨放置其中。

但没过多久,由于日军侵华,江湾公墓被捣乱一通,张锡瑗的骸骨也不见下落,直到1949年才重新找回。

1969年,张锡瑗的骸骨重新安葬在上海龙华革命公墓。

由于工作的关系,邓小平直到1990年才抽出时间,到上海给张锡瑗扫墓。

在到达墓园的那一刻,他第一句话就是询问张锡瑗的骸骨还在不在?

而这也是他最后一次探望张锡瑗墓,之后的日子由于身体的原因,改为他的子女前往探望。

为了国家奉献自己一生,却为此失去自己的爱人,邓小平的格局和情怀,值得后世的我们学习和敬仰。

新中国也正是有这些先烈的付出,才能从绝境中走向复兴。

参考文献: 《青年邓小平在莫斯科》吴跃农 《邓小平和他的前妻张锡瑗》李彪 ,邓风姣 《邓小平与前妻张锡瑗的情缘》李勇

0 阅读:43
文史风云

文史风云

历史会说话,历史会重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