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自己淋了雨,就要撕烂别人的伞:美式“公平”的尽头是什么?

最近刷到一个新闻,说实话,我第一反应是有点懵,反复确认了几遍日期,以为是谁在写讽刺小说。根据路透社的报道,美国几家最大的

最近刷到一个新闻,说实话,我第一反应是有点懵,反复确认了几遍日期,以为是谁在写讽刺小说。

根据路透社的报道,美国几家最大的航空公司,包括美联航、达美、美国航空的CEO们,联合飞行员协会,气势汹汹地给自家政府写了封信。

信里说了什么呢?

他们强烈要求,禁止中国的航空公司执飞往返美国的航班时飞越俄罗斯领空。

理由听起来冠冕堂皇:这让美国航司处于不公平的竞争劣势。

我当时就愣了。

一场自己主动发起、并深度参与的地缘博弈,导致自己的航线受阻,运营成本飙升。这本是预料之中的代价。

可现在,他们扭过头来,指着一个并没参与这场博弈、只是在正常飞行的第三方说:

嘿,你怎么不绕路?你怎么能走捷径?

为了公平,你必须也得绕远路,必须和我们一样,多烧油,多花钱。

这是一种什么样的脑回路?

这已经不是“我生病,让你吃药”了,这简直是自己淋了雨,就要理直气壮地冲过去撕烂每一个路人的伞。

这种逻辑的荒谬程度,甚至让严肃的商业分析都显得有点多余。

但恰恰是这种看似荒谬的逻辑,像一把钥匙,为我们打开了一扇观察美国当下真实心态的窗户。

顺着这条线索挖下去,你会发现,这绝不是一次偶然的、孤立的行业抱怨,而是一套已经深入骨髓的、系统性的战略打法正在浮出水面。

“公平”的伪装下,藏着一个惊人的数字

我们先别急着下结论,做个简单的量化分析。

美国航司高管们口中那个难以忍受的劣势到底有多大?

航空业是个精打细算的行业,每一分钟的飞行时间、每一公斤的燃油都意味着实打实的成本。

飞越俄罗斯领空,相比绕开那片广袤大陆的航线,究竟能带来多少优势?

以一条典型的中美航线为例,比如纽约到上海,直线飞越俄罗斯上空,可以比绕行南线节省至少90分钟的飞行时间。

90分钟,对于一架大型宽体客机意味着什么?

这意味着数吨,甚至十几吨航空燃油的节省。

按照现在的航油价格,单一趟航班的成本就能降低数万美元。

这不仅仅是钱的问题,过去几十年,是谁把节能减排、绿色环保挂在嘴边,动辄对别国指手画脚?

如今为了自家商业利益,却主动要求竞争对手选择一条更耗能、更污染的路线,过去那些环保口号,仿佛成了一个笑话。

说实话,我一开始也以为这只是个简单的商业竞争问题,但当我深挖了美方一些支持者的论调后,才发现真正的要害根本不在这里。

他们试图构建一个叫对等原则的逻辑闭环。

意思是,既然美国政府禁止本国航司飞俄领空,那出于“对等”,所有飞往美国的航司都应遵守。

你看,一个精巧的叙事陷阱就这么挖好了。

它悄悄地把一个国家单方面的国内/外交政策,包装成了一个具有普适性的国际商业准则。

这套逻辑,表面看是商业领域的竞争策略,但它的底层内核,其实和芯片战的逻辑一模一样。

当我无法在技术上正面竞争时,我就修改规则,拉上盟友,直接不让你进场。

当我的航线因为我自己的原因而不再具备成本优势时,我就动用政治力量,强行把你的优势也给抹平。

这已经不是商业竞争了,这是一种典型的掀桌子行为。

当竞争的本质从“如何让自己变得更强”,异化为“如何让对手变得更弱”时,一个体系衰败的迹象就已经清晰可见了。

“权利外溢陷阱”:一种正在蔓延的战略病毒

最有意思的是,在查找资料的过程中,我发现这种“撕伞”行为,根本不是航空业的特例,它正在成为一种病毒,在美国的各个领域蔓延。

我把这种现象,总结为一个模型:权利外溢陷阱 。

它的核心逻辑是:我,作为规则的制定者,拥有某种特权。

当我因行使这一特权而导致自我利益受损时,我有权要求所有与我互动的主体,无条件地共同分担我的损失,哪怕他们并未从我的特权中获得任何好处。

听起来很绕?我们看几个现实案例,你会瞬间秒懂。

芯片领域:

我拥有技术和专利的先发优势(特权)。现在,为了遏制你,我决定不卖给你高端芯片,这是我行使特权。

但这个行为导致我的芯片企业损失了巨大的市场(自我利益受损)。怎么办?

我不能只让自己受损,我必须“外溢”我的权利,要求荷兰、日本、韩国等所有拥有相关技术的国家,也必须遵守我的禁令,陪我一起承受市场损失。

社交媒体领域:

我拥有全球互联网的舆论霸权(特权)。现在,我发现TikTok这个产品我无法在商业上击败它,甚至我的国民沉迷其中(自我利益受损)。

怎么办?我立刻启动国家安全审查,强行要求你要么卖给我,要么就退出市场。我用非商业的手段,去解决一个商业竞争的问题。

绿色能源领域:

我要重振本国制造业(特权)。于是我推出了《通胀削减法案》,给本土新能源车企高额补贴。

但这导致欧洲的盟友们非常受伤,车企都要跑到美国建厂了(盟友利益受损)。怎么办?没关系,这是我的权利,你们必须适应。

从航班绕路,到芯片禁令,再到贸易补贴,这背后是一套连贯的、极度自私的战略逻辑在驱动。

它标志着美国正在从一个全球体系的构建者和维护者,悄然转变为一个现有体系的精致利己主义者和破坏者。

它不再相信那个它曾一手打造的、基于自由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全球化神话。

当神话无法再为自己带来绝对优势时,它选择的不是升级自己的能力,而是毫不犹豫地砸碎神话本身。

从“灯塔”到“黑洞”:一种文明心态的底层漂移

那么,更深层的问题来了。为什么?

一个曾经如此自信、高举“自由竞争”大旗的超级大国,为何会越来越多地采用这种近乎无赖的手段?

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必须把视角从商业和地缘的层面,拉到历史和文化的层面。

这背后,是一种深层的文明心态的底层漂移。

过去,美国的自信来源于它的“增量优势”。

就像一个班级里的学霸,他考第一名,是因为他确实比所有人都聪明、都努力。他乐于见到大家一起自由竞争,因为他知道,无论怎么比,最后赢的都是他。

这种心态下的“公平”,是“机会的公平”。他甚至会主动分享一些学习方法,因为这能彰显他的强大和慷慨,巩固他的灯塔地位。

而现在,情况变了。

场上出现了新的选手,在很多领域,甚至比他更努力,更有潜力。他发现,在一些赛道上,如果继续按照原来的“机会公平”比下去,他可能会输。

巨大的焦虑感和失落感随之而来。

这套组合拳打出来,它真正的战略支点就变了。从确保我能赢,滑向了确保你不能赢。

心态一旦漂移,所有的战术动作都会变形。

“公平”的定义,也从“机会的公平”被悄悄偷换成了“结果的公平”——一种扭曲的、指向最低水平的“公平”。

即,如果我因为某些原因只能得到60分,那么你也绝不允许考到90分。

为了实现这种“公平”,我甚至不惜把卷子撕了,让大家都考不成。

这种心态,在东方的智慧里其实早有论述。

韩非子早就看透了,所谓的道义和规则,很多时候只是强者实现自身利益的工具。

当工具顺手时,他们会把工具擦得锃亮;当工具碍事时,他们会毫不犹豫地将其抛弃。

这无关善恶,这只是人性与国运在历史长河中的一次真实投射。

所以你看,一旦把视角拉高,今天我们看到的这个关于航班绕飞的荒诞剧,就不再是一个孤立的商业新闻。

它是冰山的一角,是那个曾经庞大、自信的帝国,在面对不可逆转的实力结构变迁时,所作出的一系列应激反应之一。

它不再是一个向外辐射能量和秩序的灯塔,而更像一个不断要求外部世界为它的内部焦虑买单的黑洞。

那么问题来了,面对一个开始撕烂别人雨伞的昔日霸主,我们最好的应对,是站在原地和他争论撕伞是否文明?

还是默默地撑开一把更坚固、更宽广的伞,为更多的人遮风挡雨?

我想,答案不言而喻。

#中美关系 #美国航空 #公平竞争 #地缘政治 #国际关系 #战略分析 #俄罗斯领空 #大国博弈

【©️ 创作声明】

本文内容超过90%由作者原创,其余通过AI辅助查询并已通过数据准确性核查,图片由真实素材AI二次创作生成。但是所有内容都经过自己严格审核和复核,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望读者知悉。

【📚 参考信源】

路透社 - 《美政府提议禁止中国航司飞越俄罗斯领空》(综合报道)

观察者网 - 《美国又想昏招:往返美国的中国航班,禁飞俄领空》

环球网 - 《美政府提议禁止中国航司在往返美国航班中飞越俄领空,中方回应》

评论列表

夜月半弦
夜月半弦 2
2025-10-11 18:55
盗友也在期望帝国倒塌。

如也pro 回复 10-11 19:09
[呲牙笑] 都在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