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刘兴亮 | 以场景化、图谱化破题,引领重点行业数字化转型

首发:央广网作者:刘兴亮编辑:傅天明近期,为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全方位、全链条普及应用,落

首发:央广网

作者:刘兴亮

编辑:傅天明

近期,为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全方位、全链条普及应用,落实《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行动方案》中的重点任务,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向全国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以及有关中央企业、行业协会印发了《场景化、图谱化推进重点行业数字化转型的参考指引(2025 版)》(以下简称《参考指引》)。

该文件旨在引导相关行业扎实开展场景解决方案培育、供需对接、标准研制与应用等工作,借助系统的行业数字化转型场景图谱,精准定位重点行业转型的切入点与路线图,同时通过体系化的数字化要素清单,明确数字化攻关的重点方向与工作路径。

作为行业从业者,笔者第一时间对《参考指引》进行了认真研读,现与大家分享。

01

数字化转型:成效与现存问题

众所周知,数字化转型已在各行各业推行多年,其核心是运用信息技术改造业务流程,推广数字化流程以取代非数字化或手动工作流程。在此过程中,通过重新定义业务模型、功能、运营模式、流程及活动,最终实现降本增效的目标。早年广泛普及的无纸化办公,便是早期数字化转型的典型体现。

随着技术的进一步发展,行业信息的统计、分析与呈现愈发高效、清晰,彻底摆脱了以往信息分散、统筹难度大、计量与分析周期长的困境。这不仅为相关职能部门开展工作提供了便利,也为行业整体发展中的信息流通与创新空间拓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然而,数字化转型在推进过程中也面临着诸多问题。盲目且缺乏系统化、流程化规划的数字化工程,催生了庞杂的数据体系。这些数据各自独立、彼此隔绝,难以实现互联互通;部分企业的数字化改造仅聚焦于单一业务环节,缺乏全链条协同意识;供需双方因对转型需求、技术路径的认知存在差异,导致推出的解决方案出现「水土不服」现象;行业内数据格式与接口标准不统一,进一步阻碍了数据流通与价值挖掘。上述因素共同制约了数字化转型向更深层次发展与创新。

02

《参考指引》核心:场景化与图谱化

深入研读《参考指引》可知,这一系统性工作是在工业和信息化部组织有关研究院所、行业组织、骨干企业及服务商,深入研究相关理论与方法后推出的,适用于多个行业。它不仅能有力推进数字化转型,还能为相关部门开展场景数字化转型评估诊断、典型场景案例与解决方案培育、标准体系建设等工作提供重要参考。

《参考指引》明确将场景化与图谱化作为数字化转型的切入点和显性特征。这意味着数字化的基础对象需有所界定,由若干业务边界清晰的场景构成。每个场景背后都蕴含着大量工业知识与机理,且每个场景的数字化都涉及不同的工具、软件、技能与方法,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和复杂性。界定场景的核心目的,是将复杂的行业或企业数字化转型问题,转化为更具操作性的场景转型问题,实现行业数字化转型「化繁为简」。

与之相配套的行业场景图谱,是由若干场景按照行业业务逻辑与话语体系组合形成的体系化图谱,清晰呈现了行业标准化、结构化、模块化之间的有机关系。行业场景图谱具备通用性,其作用在于打破工业化语言与数字化语言之间的壁垒,助力供需双方凝聚行业共识、降低沟通成本、畅通对接渠道,进而帮助数字化转型服务商更深入地了解并服务重点行业,协助企业更精准地明确转型路径。

而「图谱化」,则是通过可视化、结构化的图谱形式,梳理支撑场景化落地的技术体系、资源要素及产业链协同关系。

在场景化、图谱化的呈现形式中,核心内容是数字化要素——即数字化转型解决方案的标准化组件,涵盖从解决方案中提炼出的可标准化、可通用的数据要素、知识模型、工具软件、人才技能等。这些要素以通用清单的形式呈现,具体包括数据要素清单、知识模型清单、工具软件清单、人才技能清单。

03

「一图四清单」落地

至此,新的数字化转型工作标准化核心架构可简化为「一图四清单」。

「一图」指行业场景图谱,包含一条贯通行业关键环节的主线,以及研发设计、生产制造、运维服务、经营管理、供应链管理五类业务活动。在该图谱中,每个场景均由场景编号、场景名称、场景现状评级、场景转型价值标签、各类数字化要素及场景痛点等内容构成,通过标准化的方式对所有场景进行描述与呈现,确保内容一目了然、条目清晰。

四清单即数据要素清单、知识模型清单、工具软件清单、人才技能清单。

其中,数据要素清单是各类场景中,投入到生产经营活动、参与到价值创造过程的电子化数据资源的集合,包括企业经营管理所涉及的产品数据、生产数据、管理数据、供应链数据等。

知识模型清单是各类场景中应用标准建模方法、物理化学原理、深度学习等技术手段,对数据进行规范表示、逻辑关系组织和数学规律呈现,形成的机器可处理的模型资源集合,包括信息模型(如生产相关的设备、系统、过程等基础模型)、机理模型(如学科仿真模型、产品工艺模型等)、规则模型(如生产调度、生产执行、设备管理和运维模型等)、智能模型(如人工智能大模型、控制算法模型等)等。

工具软件清单是各类场景中基于计算机或云平台运行的、支撑数字化转型实施和管理的程序、系统或平台等资源的集合,包括数字化感知和检测工具(如工业视觉检测、三维扫描工具等)、数字化「中间件」(如智能网关、物联网连接器等)、SaaS化工业软件(如云化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计算机辅助工程CAE、财务办公软件等)等。

人才技能清单是各类场景中从业人员应掌握和了解的数字化技能的集合,包含技术研发类、应用实施类、业务管理类、运维服务类等。

只要具备上述「一图四清单」,再依托相关基础设施的保障支持(尤其是工业互联网的支撑),便能为各类制造业企业、数字化转型服务商及相关行业组织提供服务,帮助它们找准改造提升的切入点与转型路径。通过制定转型计划、组织实施改造、开展评估优化等步骤,可打造高效协同、合作共赢的良性生态。

那么,以「一图四清单」为基本框架的场景化、图谱化数字化转型,该如何落地并开展具体操作呢?在笔者看来,关键在于抓好「培育」「对接」「标准」三个核心抓手。

在场景培育方面,首先要明确场景的范围与目标,针对不同规模、不同行业的企业,采取差异化培育方式。对于龙头企业,支持其联合技术服务商打造「高端化、定制化」解决方案,重点聚焦跨企业协同、全产业链数字化等复杂场景;对于中小企业,鼓励推出「轻量化、低成本」解决方案,聚焦生产设备联网、库存管理数字化等基础场景,切实降低转型门槛。基于此,笔者建议地方工信部门设立「场景解决方案培育中心」,为企业提供技术指导、资金补贴、测试验证等支持服务。此外,中央企业可开放内部场景需求,与中小企业、高校院所联合开展解决方案攻关,构建「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生态。

在供需对接方面,需搭建线上线下联动的对接体系。线上层面,可搭建全国或区域级重点行业数字化转型供需对接平台,整合场景需求库、解决方案库、资源图谱信息,实现「需求发布—智能匹配—在线沟通」全流程数字化;线下层面,定期举办「场景对接会」与「技术博览会」,组织需求方与供给方面对面交流,推动合作项目签约落地。同时,鼓励东部发达地区与中西部地区开展供需对接合作,将东部的先进解决方案与中西部的产业需求相结合——例如,将东部的人工智能质检解决方案对接中西部的制造业基地,实现「技术下沉、需求上提」,推动区域数字化转型均衡发展。

在标准研制与应用方面,应分阶段推进相关标准建设。首先,优先研制场景化相关标准,如场景分类与描述规范、场景效果评估指标等;其次,制定图谱化相关标准,如技术图谱构建指南、资源图谱数据格式标准;最后,完善数据流通标准,如行业数据接口规范、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标准等。标准出台后,各地可结合实际情况,将相关标准纳入地方工信部门的政策支持范围,对采用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企业给予补贴,或优先推荐其参与示范项目,以此鼓励企业积极践行标准化转型。

笔者相信,依托新出台的政策内容,通过科学实施、有序推进,数字化转型必将为行业发展带来更高效、更具创新性的新动能。各企业通过持续推进场景化、图谱化转型,实现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培育形成一批具有全球竞争力的数字化产业集群,为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作者:央广财经金顶智库专家刘兴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