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日本不怕,甚至期待再次跟中国发生战争?因为日本设想的是,中日冲突的战场无论怎样都会在中国或朝鲜半岛,而不是在日本本土。这种想法延续了一千多年,这种思维已经刻进了他们的战略骨子里。 看日本现在的军事动向就能感受到这种心态,日本防卫省近年不断推动把进攻力量提前部署到西南方向的离岛,“宙斯盾系统搭载舰”不再只是防御,它们将配备远程导弹,直接瞄准中国方向。 和欧洲研发的电磁轨道炮,也是准备放在前沿岛屿拦截导弹,目的很明显——把战场推到离本土越远越好。 另外,新型巡逻舰的设计也是为了在钓鱼岛附近快速反应,所有这些部署都在传递一个信号:日本要把冲突锁在台海、钓鱼岛甚至朝鲜,不让本土卷进战火。 日本列岛四面环海,天然就有防御优势。元朝两次东征都失败了,原因除了台风,还有当时日本在九州沿岸修筑的石墙和集结的大量武士防御,这让日本形成了长期的心理认知——只要隔着海,本土就很安全。 历史上的几次中日大规模冲突,几乎都在对方的土地上进行,公元663年的白江口之战,日本舰队在朝鲜半岛被唐朝和新罗的联军全歼,本土毫发无损。 万历援朝时,丰臣秀吉派十五万军队苦战七年,败退回国,可老百姓日常生活没什么变化,到近代,日本把这种经验变成了“大陆政策”,用朝鲜半岛作跳板,占据中国东北,再向内陆扩张。 甲午战争后夺取台湾和澎湖,把战略防线推进到中国家门口,在侵华战争中甚至用东北、朝鲜、台湾三向进攻,而本土当成后方。 为了维持这种认知,日本在历史教材和舆论上刻意美化自己,教科书渲染元朝东征的“神风”保国,却不提同时南宋的覆灭,提甲午战争会标榜自己是“新兴文明”,却避开旅顺大屠杀。 到了二战反思时只强调广岛长崎的受害者身份,对南京、重庆的苦难只字不提,这种选择性记忆让社会普遍觉得“我们也是受害者”,不愿面对自己是侵略者的事实。像高市早苗这样的政客,还不断在涉台问题上挑衅中国,既没有真诚认错的态度,也不考虑现实后果。 但现在不同于过去,1945年美军就能从千里之外轰炸东京,如今中国的东风系列导弹足以覆盖日本任何城市,一旦挑起冲突,本土被打击只是分分钟的事。 可日本仍然幻想,通过控制朝鲜、台海就能保证安全,这不只是对中国军力的误判,也是对中国意志的低估,历史上他们就一再高估自己、轻视中国的韧性,从万历对明朝的低估到1937年的“三个月灭中国”,最后都付出惨重代价。 今天的中国具备跨域反击能力,南海岛礁建设、钓鱼岛常态巡航、火箭军的精准打击,都是明确信号:任何企图把战火推到中国领土的行为,都会遭到直接还击。日本继续抱着这种一千年的幻想,只会把自己推到更危险的位置。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