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7年,周恩来被捕。谁料,审讯他的人,竟是他的学生。他凑近周恩来,轻声说:“周主任,您放宽心,我定会想法子救您出去。” 这话听起来像戏文里的台词对吧?可这是真实发生在上海滩的历史瞬间! 那年4月,空气里都飘着血腥味。蒋介石的屠刀已经架在共产党人脖子上,而周恩来作为上海工人武装起义的总指挥,脑袋被悬赏八万大洋,这笔钱够在上海市区买下整条弄堂。 事情得从4月11日深夜说起。 二十六军二师师长斯烈突然送来请柬,邀请周恩来“商谈合作”。 身边人都说这是鸿门宴,29岁的周恩来却整了整长衫扣子:“哪怕有百分之一和平希望,也得去试试”。 他刚踏进天主堂附近的师部,随行卫士的枪就被卸了。 斯烈表面客气,嘴里却东拉西扯拖时间。 等到凌晨枪声炸响,周恩来猛地掀翻茶几:“你们背叛革命,对得起孙中山先生吗?!” 茶杯碎裂声里,斯烈竟不敢抬头,只喃喃道“奉命行事”。 这时候,救星来了。 二十六军党代表赵舒接到中共密报,冲进来指着斯烈鼻子骂:“你弟弟斯励还是周先生的学生,你要当千古罪人吗?” 原来斯烈的弟弟真是黄埔毕业生,这层关系成了突破口。 斯烈红着脸放人,还假模假样训斥手下:“谁让你们对周先生无礼的!” 可危险还没完!周恩来撤到浦东贫民区时,又被国民党哨兵揪住。 这回押送他的士兵嘀咕:“抓了条大鱼,团长肯定有赏!” 他们哪想得到,七团团长鲍靖中进门一看,昏暗煤油灯下,那张清癯的脸太熟悉了,正是黄埔军校的政治部主任周恩来。 鲍靖中手心冒汗。 他想起1925年在黄埔听周主任讲课的场景,那个慷慨激昂的青年革命家,现在成了自己牢房里的囚徒。 他赶紧支走卫兵,凑近耳语:“我是四期步兵科的鲍靖中,您换这身军装,我送您出去”。 最惊险的还在后头! 两人刚要跨出门,师政治部代主任酆悌突然现身。 鲍靖中腿都软了,谁知酆悌瞄了眼穿国民党军服的周恩来,居然只交代几句公务就走人。 后来才知,这位也是黄埔出身,故意装没认出来。 咱现在回头看,这场救援简直改变历史走向。 要是周恩来当年遇害,后续的南昌起义谁主持?红军长征的统战工作谁担当?抗战时期谁在重庆和国民党周旋? 毛主席后来反复说:“上海脱险恩来同志捡回条命,是中国革命之大幸”。 鲍靖中救完人后继续在国民党军队混,抗战时当到副师长,负伤后隐居南京。 他从没张扬这事,直到1950年周恩来托刘伯承在南京登报寻人,才找到这位恩人。 六年后的南京会见特别感人,周恩来紧握鲍靖中的手:“当年不是你冒险相救,我早成雨花台上一缕忠魂了”。 有个细节特别戳心。 周恩来换装时,鲍靖中特意找来合身的军装,他知道周主任注重仪表,哪怕逃命也要体面。 而周恩来临终前,床头还放着与黄埔学生的合影,其中就有鲍靖中。 这种师生情超越了党派。 就像国民党将领张治中后来感慨:“周先生的人格魅力,让多少黄埔生暗中护着共产党?鲍靖中救他一人,实则救了半个中国革命!” 所以啊,历史不是冷冰冰的数字和文件,是活生生的人性较量。 在白色恐怖最浓重的时刻,一个国民党团长宁愿掉脑袋也要救老师,这叫什么?这叫公道自在人心,这叫正义终会发芽。 如今南京中山陵绿树成荫,鲍靖中晚年常去散步。 他救下的那个人,最终成了新中国总理,而他始终守着本分当普通市民。 这种结局,或许比戏文里的英雄传奇更真实,也更温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