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吃饭七分饱” 被推翻了吗?老年科医生直言:上了年纪后,吃饭尽量要做到这几点对身

“吃饭七分饱” 被推翻了吗?老年科医生直言:上了年纪后,吃饭尽量要做到这几点对身体有好处 “吃饭七分饱,活到九十九” 这句老话,打小就刻在中国人的骨子里。可近来江湖上却传得沸沸扬扬,说这流传百年的养生铁律要被推翻了?老年科医生直言,上了年纪后,吃饭的门道远不止 “七分饱” 那么简单。到底是老话失灵,还是咱们没参透其中玄机?这关乎千家万户长辈健康的事儿,可得掰扯明白。 先说说这 “七分饱” 的由来,中医里早有 “饮食自倍,肠胃乃伤” 的古训,《黄帝内经》更是直言 “饮食有节” 为养生之本。现代医学也佐证,过量进食会让消化系统长期超负荷运转,美国国立衰老研究所的研究显示,热量限制能降低老年群体心血管疾病风险 30% 以上。可为啥到了如今,会有人说它 “过时” 了? 关键就出在 “年纪” 二字上。人过六十,脏腑功能如同运转多年的机器,脾胃运化之力大不如前。北京协和医院老年医学科 2023 年的临床数据显示,65 岁以上人群中,有 42% 存在消化酶分泌不足,38% 有胃肠动力减弱的问题。这时候再死磕 “七分饱”,若没吃对营养,反而可能陷入 “饿出毛病” 的窘境。去年上海某社区就出过这样的案例,78 岁的张大爷严格执行 “七分饱”,却因蛋白质摄入不足,半年内两次骨折,医生诊断为营养不良导致的骨量流失。 那上了年纪后,吃饭该遵循啥门道?老年科医生总结的几点,可比单纯的 “七分饱” 更具实操性。 第一,“七分饱” 要升级为 “七分饱 + 营养足”。中医讲 “药食同源”,老年人脾胃虚弱,更需 “食养” 而非 “节食”。每天的饮食里,优质蛋白得占一席之地,比如鱼肉、鸡蛋、豆制品,这些都是滋养脏腑的 “刚需”。日本厚生劳动省的调查显示,60 岁以上人群每日摄入足量蛋白质,能将肌肉衰减综合征的发生率降低 50%。毕竟人老先老肌,肌肉没了,免疫力和行动力都得打折扣。 第二,进食节奏要 “慢” 字当头。中医说 “细嚼慢咽,食能养人”,现代医学也发现,老年人咀嚼功能下降,食物未充分咀嚼就进入肠胃,会加重消化负担。北京医院的研究表明,每口饭咀嚼 20 次以上,能让营养吸收率提升 30%,还能减少胃胀、嗳气等不适。那些吃饭风风火火的长辈,不妨学学古人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的讲究,把吃饭当成一件慢下来的乐事。 第三,饮食结构要 “温、软、淡”。老年人阳气渐衰,脾胃喜温恶寒,生冷硬食如同 “冰刃”,易伤脾胃阳气。南方医科大学的临床观察显示,老年群体常吃温热软烂的食物,胃炎、胃溃疡的复发率能降低 60%。同时要避开 “重盐重辣” 的陷阱,中医讲 “味过于咸,大骨气劳”,现代医学也证实,高盐饮食是老年高血压的主要诱因之一,每天盐摄入控制在 5 克以内,才是护血管的关键。 第四,进食时间要 “规律有度”。中医强调 “辰时(7-9 点)食早餐,胃经当令,消化最佳”,晚餐则宜早不宜晚,睡前 3 小时内不宜进食。美国梅奥诊所的研究发现,规律的进食节律能调节肠道菌群平衡,减少老年便秘和消化不良的发生。那些三餐不定、暴饮暴食的习惯,再好的脾胃也扛不住。 说了这么多,核心其实就一个:“吃饭七分饱” 的本质是 “饮食有节”,而非机械的食量限制。上了年纪后,养生的关键是在 “节制” 的基础上,兼顾营养、节奏、温度和规律。 总结下来,长辈吃饭的门道就四句话:七分饱里藏营养,细嚼慢咽护脾胃,温软清淡少负担,规律进食养天年。老话未必过时,只是需要结合年龄特点灵活调整。养生没有标准答案,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养生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