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轰-20为何迟迟未“官宣”?不少人以为,是“技术”拖累。错!真相是,福建舰“直接

轰-20为何迟迟未“官宣”?不少人以为,是“技术”拖累。错!真相是,福建舰“直接”上电磁弹射,已“暴露”了中国军工的“潜规则”:它被咱们那帮“偏执”的工程师,打回去“回炉重造”了,因为它真正远远不够“跨代领先”啊!   其实,福建舰的电磁弹射技术恰恰暴露了中国军工背后一个不为外界所知的秘密——它并非技术“卡壳”,而是因为设计师们要求的标准太高,福建舰的电磁弹射技术已经一举突破,展现了中国在某些领域的领先水平,这让中国军工的设计师们对轰-20的要求变得更加苛刻,宁愿多花时间,不愿将就,这是为什么轰-20还没有“官宣”的真正原因:它还不够“跨代领先”。   当我们回顾中国军工的历史,我们会发现一个共通的特点,那就是设计师们总是追求“不走寻常路”,歼-20的设计就是最鲜明的例子,为了达到超越同类战机的目标,歼-20的设计团队在几乎完成时,推翻了原有的方案,采用了世界首创的“鸭翼布局”,让这款战机的升力和隐身性都达到了全球领先水平。   更重要的是,歼-20的设计师们没有满足于跟随美国F-22、F-35等战机的设计路线,而是选择了走出一条全新的道路,这样的决策,看似“疯狂”,但正是这种“疯狂”精神,使得中国在隐形战机的竞争中迅速赶超,并成为全球瞩目的焦点。   类似的情况也发生在福建舰的电磁弹射技术上,美国的福特号航母虽然早早研发了电磁弹射技术,但由于选择了中压交流技术,结果频繁发生故障,性能远不如预期,而中国则在这项技术上敢于创新,选择了中压直流技术,并在福建舰上成功实施。   测试结果显示,故障率远低于美国的福特号,且能量损耗也大大降低,这种“敢于不同”并且能够超越的精神,早已在中国军工的DNA中扎根,这种精神不仅体现在航母电磁弹射技术上,也在轰-20的设计上有所体现。   轰-20作为中国第一款自主研发的大型隐形战略轰炸机,其目标显然不仅仅是与美国B-2抗衡,而是要超越美国刚服役的B-21,从设计上的公开资料来看,轰-20的起飞重量预计可达到200吨,远超B-2和B-21,作战半径达到5000公里以上,载弹量高达30-40吨,这样的数字令人震惊,然而,这些数据距离设计师的理想标准仍有差距。   中国军工的设计哲学就是追求“跨代超越”,追求每个细节都能做到极致,不容许有任何“差不多”的情况存在,无论是涡扇-20发动机的推力优化,还是隐身涂层的耐久性,或者是航电系统的信息融合能力,设计师们都在不断探索更好的方案。   值得一提的是,这种“回炉重造”的做法,已在中国军工历史上多次出现,回顾空警-2000的研发,当时为了绕开美国的技术封锁,设计师们不得不放弃外购,夜以继日地自主研发,仅用了三年时间,就成功打造出了比原先预期更为先进的空警-2000,其有源相控阵雷达不仅打破了当时的技术瓶颈,还在全球范围内获得了高度评价,这种对“极致”的追求,正是中国军工能够在短时间内超越同行的重要原因。   对于轰-20来说,设计师们显然不愿将就,他们的目标是要在隐身、航程、载弹、突防等各个维度上,做到全球领先,虽然这意味着轰-20的发布周期将更长,但正是这种对完美的执着追求,让它一旦“官宣”时,必定是“无可挑剔”的顶尖之作,中国军工的设计师们早已习惯了“超越”的节奏,无论面对多大的挑战,他们从不满足于“按部就班”地追赶,而是以一种“非对称超越”的思维,突破每一条技术瓶颈,迎接每一次挑战。   所以,轰-20的“迟到”并不是因为技术问题,而是因为它的“技术超越”本身让人期待得更加深刻,像福建舰、歼-20一样,轰-20的面世必将是中国军工技术的一次质的飞跃,未来,它一定会成为全球瞩目的战略轰炸机,打破现有的技术格局,站在时代的前沿。   那么,你认为轰-20的“迟迟未官宣”是因为它的技术标准太高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