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40艘大单直接砸向中国,年初韩国造船业拿到了全球62%的订单,韩媒马上狂欢,还扬

40艘大单直接砸向中国,年初韩国造船业拿到了全球62%的订单,韩媒马上狂欢,还扬言“重夺第一”,结果得意劲儿还没捂热,就被泼了盆冷水。 2025年1月份全球船舶订单按统一标准算有146万吨位,韩国一下抢了90万吨,占了62%,中国当时只拿了27万吨,占19%。 韩媒一看这数据嘚瑟得不得了,恨不得满世界宣传“重夺全球第一”,但很快丹麦马士基的40艘大单让他们心凉了。 要知道马士基曾是韩国船厂的“老主顾”,巅峰时订单占其产能40%,如今这80亿美元订单连谈判机会都没给韩国,韩媒瞬间失声,行业更是直呼“釜底抽薪”。 反观中国船厂,能接住马士基这40艘80亿美元的大单,早不是一天两天的积累。就说沪东中华,这家船厂跟LNG船死磕了27年,从一开始连殷瓦钢焊接都要从零摸索,到现在能自主造出第五代“长恒系列”LNG船,液货舱里零下163摄氏度的液化天然气能稳稳当当运遍全球。 他们的工程师们硬生生啃下了20多项核心技术,连全球首个NO96Super+围护系统液货舱都造出来了,现在更是能实现3艘LNG船同日出坞,四艘船在船坞里并列建造,这种效率韩国船厂想都不敢想。 2024年沪东中华一个厂就接了100多艘LNG运输装备订单,交付了54艘,把中国LNG主力装备的全球份额从2008年的不足5%拉到了30%以上,这可不是靠运气拼来的。 马士基的选择其实早有伏笔,2024年底他们还特意在中韩之间分了6艘和14艘的订单做测试,结果不到两个月就彻底倒向中国。 试航数据不会说谎,中国造的LNG船不仅空船重量轻了1500吨,每个航次能多装800立方米天然气,单日碳排放还能减少10吨以上,油耗气耗都降了10%,这些实打实的优势,刚好踩中了全球航运业追求低碳的命脉。 现在IMOTierIII排放标准全面实施,超大型集装箱船里LNG动力占比都超过45%了,中国船厂早就提前布局,光2024年就接了33艘LNG船订单,还拿下了全球26.3%的绿色船舶市场份额,前5大绿色船舶订单企业里中国占了4家,这种布局哪是韩国临时抱佛脚能比的。 韩国造船业的尴尬还藏在订单结构里,2024年他们201艘新船订单里109艘是替代能源船,占比54.2%看着不错,可中国1303艘订单里有354艘绿色船,虽然占比27.2%,但总量是韩国的三倍多。 更别提中国在散货船、集装箱船这些传统领域早就站稳脚跟,2024年1-9月就接了330艘散货船、228艘集装箱船,韩国连零头都赶不上。这种“全产业链布局”的底气,韩国根本没有,他们的船厂连满足现有订单都要加班加点,哪来精力拓展新领域。 马士基这40艘大单一落地,韩国造船业的处境更尴尬了。原本他们还想靠LNG船守住最后一块高地,可中国船厂不仅技术跟上了,成本还比韩国低18%,交付周期还短。沪东中华现在一年能交付10艘LNG船,韩国三星重工全年也就能造十几艘,这么算下来,用不了几年中国就能在LNG船领域追上甚至超过韩国。 韩媒年初喊的“重夺第一”,更像是给自己画的大饼,毕竟2024年12月单月,中国拿了全球86%的订单,韩国才只有3艘,这种差距不是单月的62%就能抹平的。 说到底,造船业拼的是长期实力,不是单月的数据脉冲。中国船厂从殷瓦钢焊接的“一根针”开始钻研,到现在能造全球最大的LNG船,从破产船厂重启到智能制造车间投产,这一步步积累的实力,才是接住40艘大单的底气。 韩媒的狂欢来得快去得也快,毕竟马士基用真金白银投了票,这种市场的选择,可比任何媒体的口号都管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