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菜是血栓“隐藏凶手”?医生提醒:尤其是老人,这4菜少吃为妙 最近不少老人拿着手机问门诊医生:“常吃的花菜真能让血管长血栓?” 这话传得邪乎,甚至有人把花菜从餐桌撤了。 可花菜明明是常说的健康菜,咋就成了 “血栓凶手”?今天就从临床经验和权威数据说说,到底哪些菜才是老人要警惕的。 先澄清花菜的事。有说法称花菜含维生素 K 会促进凝血,增加血栓风险,这其实是断章取义。 《营养学报》2023 年第 4 期研究显示,花菜中的维生素 K 是维持正常凝血功能的必需营养素,正常吃不会致血栓,反而其含有的膳食纤维能降低血脂,每周吃 3 次花菜,老人血脂异常风险还能降 18%。 门诊上反而见过因不敢吃花菜,膳食纤维摄入不足导致便秘的老人,便秘时腹压增加,反而可能影响血管健康。 真正要让老人少吃的,是这 4 种做法或类型的菜。第一种是腌制芥菜,这类菜含盐量极高。 世界卫生组织建议成人每日食盐摄入量不超过 5 克,而 100 克腌制芥菜含盐量就有 3-4 克。 72 岁的张大爷前阵子头晕,测收缩压到 160,追问才知他每天早餐就着腌制芥菜,中午还用来炒菜。高盐饮食会让血压升高,长期下来损伤血管内皮,《中国心血管病报告 2024》明确,高血压老人血栓风险是血压正常者的 2.8 倍,后来张大爷停吃腌制芥菜,血压慢慢降到 135,头晕也缓解了。 第二种是油炸茄子。茄子吸油性特别强,100 克油炸茄子脂肪含量能达 25 克以上,而《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建议老人每日脂肪摄入不超 50 克。 68 岁的李阿姨爱吃油炸茄子,体检时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坏胆固醇)超标,血管超声还发现有早期斑块。 医生让她把油炸茄子换成蒸茄子,淋点香油和生抽,3 个月后复查,坏胆固醇就降到了正常范围。坏胆固醇高会在血管壁沉积形成斑块,斑块脱落就可能引发血栓。 第三种是拔丝红薯。红薯本身好,但拔丝做法要放大量糖,100 克拔丝红薯含糖量超 20 克。 《糖尿病医学杂志》2022 年研究指出,血糖控制不佳的老人,血栓风险是常人的 2.3 倍。 门诊有位患糖尿病的王奶奶,总偷偷吃拔丝红薯,血糖常飙到 11mmol/L 以上,后来改成蒸红薯,偶尔加半勺蜂蜜调味,血糖稳定了,血管检查也没出现新问题。高血糖会损伤血管内皮,让血液黏稠度增加,容易形成血栓。 第四种是未焯水的菠菜。菠菜含草酸,没焯水直接炒,草酸会和体内钙结合形成草酸钙,不仅影响钙吸收,还可能增加血管钙化风险,而血管钙化会让血管弹性变差,间接增加血栓概率。 正确的做法是菠菜切好后用开水焯 30 秒,能去除 80% 以上的草酸,再清炒或做汤就安全多了。 其实老人饮食不用刻意 “忌口”,关键在 “换做法”。把腌制菜换成新鲜蔬菜焯水后凉拌,油炸菜换成蒸、煮、炖,高糖菜换成原味蒸煮。另外建议老人每周吃 2 次深海鱼,比如三文鱼、鳕鱼,《美国心脏协会杂志》数据显示,这类鱼含有的 Omega-3 脂肪酸,能使血栓风险降低 25%。 血管健康不是靠 “不吃啥”,而是靠 “吃对啥、咋做啥”,让饭菜有滋味,身体也舒服,这才是老人该有的健康日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