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人震惊,俄罗斯的核动力巡航导弹“海燕”在悄悄飞行1.4万公里之后,已经完成了试验任务。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这个消息是普京亲自官宣的,俄罗斯总参谋长格拉西莫夫还专门做了汇报,很多人看到这条新闻时,脑子里冒出的第一个念头是:这玩意儿真的能飞起来? 毕竟上一个敢碰核动力导弹的国家是美国,那还是上世纪50年代的“冥王星计划”,最后被自己人叫停了,理由很简单,太危险。 把核反应堆塞进导弹里,这听起来就像是科幻小说里的情节,普通导弹靠燃料推进,美国的“战斧”巡航导弹最多飞两千多公里就没油了,但“海燕”不一样,它装了个小型核反应堆,相当于随身带着发电厂。 起飞时用固体燃料助推,升到一定高度就启动核反应堆,通过加热空气产生推力,理论上这东西能飞两万公里,绕地球半圈都够用。 更关键的是它怎么飞,这枚导弹不走寻常路,它贴着地面飞,高度只有50到100米,刚好钻进高空预警雷达的盲区。 你可以想象一下,雷达就像人站在高处往远看,远处的山头看得清清楚楚,但脚边的矮墙反而容易忽略。 “海燕”就是利用这个原理,在雷达看不见的地方溜达,而且它还能随时变轨,不是那种傻傻飞直线的靶子,测试时完成了各种垂直和水平机动,就算偶尔被雷达扫到,也能立马拐弯躲开。 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美国花了上千亿美元建的反导系统,在“海燕”面前可能真就成了摆设,以前对付弹道导弹,反导系统还能根据轨迹预判拦截位置。 现在“海燕”能绕路,打美国本土时可以不走大西洋,偏要绕南美洲从墨西哥湾钻进去,美国总不能把所有海岸线都摆满拦截武器吧。 但这个武器最狠的地方不在于它能飞多远,而在于你不敢打它,因为一旦击落,核反应堆爆炸会撒出大量放射性物质,污染面积可能波及几百公里。 这就像一颗飞行的切尔诺贝利,谁敢轻易下手?就算它搭载的是常规弹头,核泄漏本身也相当于一次小型核攻击,这种拦截两难的局面,才是俄罗斯真正想要的效果。 其实俄罗斯研发“海燕”的过程并不顺利,2001年项目启动,起因就是美国退出《反导条约》,俄罗斯必须找办法突破西方的防御网。 2017到2018年连续四次测试全部失败,最短的一次刚飞就坠毁了,最长的也只飞了两分钟。 2019年那次试射事故更严重,5名科学家当场殉难,辐射尘飘了几十公里,但俄罗斯没有放弃,2021年之后测试开始稳定,直到今年彻底搞定。 现在回头看,这枚导弹的出现改变了很多东西,俄罗斯常规军力比不过北约,海军空军都处于劣势,但导弹技术是它唯一能和西方掰手腕的领域。 “海燕”加上“波塞冬”核鱼雷和“萨尔马特”洲际导弹,组成了俄罗斯新的核威慑三角,这不是简单的技术炫耀,而是在明确告诉西方:就算常规武器打不过你,我也能随时威胁你的本土。 时机也很微妙,《新削减战略武器条约》明年2月就到期了,这个时候“海燕”试射成功,摆明是俄罗斯在军控谈判桌上加的一张王牌,现有的军控协议根本没覆盖这种新型武器,各方肯定得重新坐下来谈。 问题是谈什么?怎么谈?这种武器连定义都很模糊,算战略武器还是战术武器,算核武器还是常规武器,都是麻烦事。 西方现在很头疼,美国空军情报中心承认它是“独一无二的武器”,北约也在紧急评估威胁,现有的爱国者、萨德这些反导系统,主要针对高空弹道导弹,对低空巡航目标效果一般。 要想应对“海燕”,得重新建一套防御网,这不光是钱的问题,技术上短期内也追不上。 说到底,“海燕”的意义不在于它会不会真的用出来,用出来的那一刻,可能谁都活不下来,它存在的价值就是让对手不敢轻举妄动,让所有人重新掂量开战的成本。 这才是核威慑的本质,不是真打,而是让别人不敢打,只是这种威慑方式变得更加复杂和危险,全世界的安全天平又一次被打破了。 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说出您的想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