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简直是让人惊掉下巴!一个连一本二本都没考上、从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毕业的90后高

简直是让人惊掉下巴!一个连一本二本都没考上、从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毕业的90后高职生,居然站在了清华大学的讲台上,教起了那些千军万马过独木桥考进来的学霸们!   清华大学基础工业训练中心的铸造车间里,金属碰撞声清脆刺耳。   讲台上的邢小颖握着砂型工具转身时,袖口蹭到的油污在白大褂上留下深色印记,台下瞬间响起几声细碎的议论。   当她摊开双手,掌心那层泛着金属光泽的厚茧格外醒目,但就是这双手,即将打破一群高考状元对“高职生”的固有印象。   当时只觉得后背发凉,怕自己讲不透,更怕配不上清华的讲台。   多年后回忆初登讲台的场景,邢小颖的语气里仍带着一丝感慨。   故事要从2011年的夏天说起,拿着未达二本线的成绩单,19岁的邢小颖没有像同学那样扎进复读班。   而是盯着自己从小摆弄机械零件磨出薄茧的手指,做出了一个让亲友意外的决定。   在班主任“技能立身,精者出彩”的点拨下,她填报了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的材料成型与控制技术专业,一个连男生都觉得吃力的“硬核专业”。   职校的车间里,邢小颖成了最“较真”的身影。   搬砂箱练造型时力气不足,她每天清晨拉着舍友跑步练体能,直到能稳稳托起三十斤重的工具。   为掌握金属加热的关键温度,她每天提前一小时到实验室预热设备,把不同温度下金属的变色、形变规律记满三个笔记本。   衣服上的油污洗不净,手掌的水泡破了又磨成茧,她加工的模具精度却能稳定在0.01毫米。   相当于一根头发直径的七分之一,连实训主任都忍不住赞叹,这手艺比老技工还扎实。   三年里,国家奖学金、省级技能大赛一等奖的荣誉,成了她最亮眼的“名片”。   2013年11月,12小时的绿皮火车载着邢小颖抵达北京,她以实习老师的身份踏进清华校园。   第一次面对和自己年龄相仿的学霸,她紧张得在厂房里偷偷哭了好几回。   但哭完转身,她就抱着图纸蹭老教师的课,下班后对着空荡荡的车间,把工具当学生反复练习讲课,连做梦都在复盘操作流程。   2014年的入职考核中,她在两小时内精准完成精密零件加工。   面对“金属温度如何影响韧性”的提问,边操作机床边条理清晰地讲解,最终以实操满分的成绩留在了清华。   抛砂得像篮球扣篮,手腕先蓄力再猛收,力道才够准;撒分型砂要学烧烤撒孜然,手腕轻抖才均匀。   邢小颖的课堂上,从来没有晦涩的术语。   她会蹲在实训台旁,手把手纠正学生毫米级的偏差,用“扣篮没蹲稳”这样的比喻代替批评。   2021年,她的铸造课视频突然在网上火了,两亿播放量、百万点赞,连买菜时都有阿姨能叫出她的名字。   如今十几年过去,她教过的学生近三万人,北大的学生跨校抢课,连续八年拿到教学特等奖。   更让人意外的是,在清华的实践课老师里,像邢小颖这样职校出身的还有三十多位。   邢小颖记得妈妈第一次来清华看她时,反复叮嘱“真才实学才踏实”,这句话被她写在了备课笔记的扉页。   这些年,她一边教学生,一边考上本科拿到工学学位,评上工程师职称,如今身为母亲的她,还在琢磨着怎么把虚拟仿真技术更好地融入课堂。   从职校车间到清华讲台,邢小颖的故事里藏着最朴素的道理。   就像那些被她教过的学生所说,邢老师的课教会我们,手艺不分出身,本事才是硬通货。   随着职教高考落地、技能人才待遇提升,越来越多像她这样的技能人才走到台前。   八级钳工能凭手感加工出0.005毫米的精密零件,航天技师能实现火箭焊接零缺陷。   他们用双手证明,职业教育从来不是“退路”,而是能通往星辰大海的“另一条赛道”。   如今再走进清华的铸造车间,已经听不到质疑的议论声,只有工具碰撞的节奏声和邢小颖爽朗的讲解声。   那个曾经因高职文凭自卑的女孩,用十年光阴证明:个人价值从不由起点定义。   在“技能强国”的今天,只要肯用双手打磨时光,哪怕从职校出发,也能在梦想的舞台上发光发热。 信息来源:红星新闻2025-10-21发布:90后女子高职毕业任教清华:职校培养的是能干事、会干事、手里有活的技能人才,“保证让你们学到真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