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孩子抽动症——小小鸡内金,竟是抽动“黄金宝”!90%的家长都忽略了! 抽动症在中

孩子抽动症——小小鸡内金,竟是抽动“黄金宝”!90%的家长都忽略了!

抽动症在中医里常归为“肝风”“筋急”的范畴,多与脾胃虚弱、肝风内动、积滞内停有关。

许多家长只盯着药物调理,却忘了“脾胃为后天之本”,孩子的日常饮食才是康复的根基。而鸡内金这一味药食同源的食材,看似普通,实则是调理抽动症孩子的“隐形功臣”。

鸡内金性平味甘,入脾、胃、小肠经,能健脾消食、固精止遗、通络化瘀。尤其适合那些抽动频繁、食欲不振、面色萎黄、大便不调的孩子。

鸡内金调理抽动症孩子的三大妙处:

1.健脾消积,切断痰源

中医认为“脾为生痰之源”,孩子脾胃功能弱,容易积食生湿,湿聚成痰。痰浊随肝风上扰,便会诱发挤眼、咧嘴、清嗓子等抽动症状。

鸡内金被称为“消食圣品”,能强力消食导滞,无论是肉食积滞还是米面积滞都能轻松化解,同时还能增强脾胃运化功能,从根源上减少痰湿生成。

2.通络化瘀,舒缓筋急

儿童脾胃功能尚未完善,若经常暴饮暴食、挑食偏食,很容易导致长期积食,积食日久则气滞血瘀,筋脉失去气血滋养就会出现拘急挛缩,表现为频繁摇头、耸肩、扭颈等肢体抽动,且这些症状在孩子饭后或消化不良时往往会加重。

鸡内金不仅能消食,更有通络化瘀的独特功效,能打通气血运行的“堵点”,舒缓局部筋脉拘急,从根本上改善肢体抽动的频率和幅度。

3.平肝调气,间接息风

中医认为“肝风内动”是抽动症的核心病机,但肝与脾的关系密切,存在“肝郁克脾”“脾病反侮肝木”的相互影响。孩子脾胃不适时,气血生化不足,情绪变得敏感易怒、烦躁不安,尤其在考试、陌生环境等压力场景下更为明显。

鸡内金虽不入肝经,但能通过强力调理脾胃,恢复“土荣木”的生理平衡,间接起到舒缓肝气、平抑肝风的作用。

【案例分享】

去年秋天接诊了一个7岁的男孩,家长描述孩子4个月前开始出现频繁耸肩、清嗓子,吃油腻食物或饭后症状会明显加重。同时孩子挑食严重,不爱吃蔬菜,经常口臭、腹胀,大便3-4天一次,干燥难解,面色萎黄没有光泽。

一看孩子舌质暗红、苔厚腻,脉象弦滑,辨证为“脾胃积滞、痰湿阻络、肝风内动”。

鸡内金、炒麦芽、茯苓、白术等组成的方药颗粒,以消食导滞、健脾化痰、平肝息风。

同时嘱咐家长每天给孩子用鸡内金搭配食疗,调整饮食结构,减少油炸和肉类摄入,增加蔬菜比例。

2周后,家长反馈孩子耸肩频率减少了三分之二,清嗓子的声音也变小了,口臭、腹胀症状消失,大便变成2天一次,虽然还有点干但已能顺利排出。继续服用颗粒剂,鸡内金食疗坚持食用。

3个月后:抽动症状完全消失,孩子不再挑食,肉类和蔬菜能均衡摄入,面色变得红润有光泽,大便每天一次且成形。

停服汤剂后,嘱咐家长继续用鸡内金做日常食疗,巩固调理效果,同时避免孩子暴饮暴食。

下面再给大家分享2个鸡内金食疗方:

1.鸡内金小米粥

做法:取干鸡内金、小米、山药;小米和山药放入砂锅,加清水,大火烧开后转小火煮30分钟;加入鸡内金粉搅匀,继续煮5分钟即可。

此方能增强健脾消积、化痰通络的功效,适合频繁耸肩、清嗓子、伴有口臭、腹胀、大便不调的孩子,每天早餐食用最佳,坚持每周吃5-6次。

2. 鸡内金麦芽瘦肉汤

做法:取干鸡内金、炒麦芽、瘦肉、生姜;瘦肉焯水后与炒麦芽、生姜放入砂锅,加清水,大火烧开后转小火煮20分钟;加入鸡内金粉搅匀,继续煮5分钟,加少许盐调味即可。

适合抽动伴有挑食偏食、肉类积滞明显,且情绪敏感易怒的孩子,每周吃3次,午餐或晚餐食用均可,既能补充营养又能消积化滞。

最后想说,调理儿童抽动症是一场“综合战役”,药物只是辅助,饮食调养、作息管理、情绪疏导缺一不可。

鸡内金虽好,但需配合科学作息、温和运动,更要家长给予足够的耐心。相信在科学调理下,每个孩子都能摆脱抽动困扰,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