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河南“吃苦幼儿园”爆火:我们缺的从来不是“苦”,而是生活的烟火气 河南漯河有一家

河南“吃苦幼儿园”爆火:我们缺的从来不是“苦”,而是生活的烟火气 河南漯河有一家幼儿园最近彻底火了:5岁的孩子系着围裙筛麦子,跟着老师学做烧鸡,忙到放学倒头就睡,连发烧都舍不得请假,生怕错过“掌勺”的机会。这所被网友戏称为“吃苦幼儿园”的机构,凭借“不教知识教做饭”的独特风格圈粉无数,其背后藏着当代教育最缺失的东西。 “吃苦幼儿园”的走红,本质上是对功利教育的无声反抗。如今,不少幼儿园充斥着拼音、算术的超前教学,家长们被“起跑线焦虑”所裹挟,却忘了孩子最应该先学会的是生活。而这里的孩子在揉面时体会协作,在筛麦中懂得珍惜粮食,在等待烧鸡出炉时学会耐心。这些在劳动中沉淀下来的素养,远比机械记忆的知识更有价值。网友调侃“毕业即有三年工龄”,玩笑背后是对“教育回归本真”的集体期待。 被误解的“吃苦”,其实是最生动的成长课。有人质疑让幼儿干活是“折腾”,但这些活动并非真的让孩子受苦。老师会把控劳动强度,确保安全,孩子们在完成任务后收获的成就感,是电子游戏无法给予的。就像有家长说的,孩子从前挑食,现在却会主动把饭粒捡起来,因为他知道食物来之不易。这种由内而外的改变,正是劳动教育的魅力所在。 但“吃苦幼儿园”的精髓,不应是简单的复制。城市幼儿园未必有菜地灶台,却可以让孩子整理书包、照顾绿植;家长不必强求孩子学做烧鸡,却能放手让他们洗袜子、摆碗筷。陶行知说“生活即教育”,真正的劳动教育从来不在形式,而在于让孩子感受生活的真实质感。更要警惕“劳动内卷”,若把“会做馒头”变成新的攀比资本,就背离了教育初衷。 从河南到江苏、四川,越来越多类似的幼儿园一票难求,这股教育新风向我们表明:教育不是培养只会刷题的机器,而是要塑造会生活、爱生活的人。当孩子在烟火气中学会自立,在协作中懂得尊重,他们收获的不仅是技能,更是扎根生活的力量。 “吃苦幼儿园”或许并非完美答案,但它撕开了功利教育的口子,让我们看到成长的另一种可能。毕竟,比起“考了多少分”,“会不会生活”才是伴随孩子一生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