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曹丕看见两头牛打架,让曹植作诗,诗中不能出现牛,结果流传千古 要说三国那会儿最让

曹丕看见两头牛打架,让曹植作诗,诗中不能出现牛,结果流传千古 要说三国那会儿最让人唏嘘的一对兄弟,曹丕和曹植绝对算得上头一号。一个当了皇帝,一个成了才高八斗的“诗仙”,听着都挺风光。可这风光背后,藏着多少咱们外人看不透的辛酸和算计。很多时候,生在帝王家,兄弟情分这东西,比纸还薄。 一开始,其实也不是这样的。曹操还在的时候,虽然已经有了权力斗争的苗头,但大家面上还过得去。曹操的接班人本来板上钉钉是长子曹昂,那孩子确实优秀,有勇有谋,跟谁都处得来。可惜天妒英才,宛城之战,为了救老爹曹操,曹昂连人带马都陷进去了,死得壮烈。 这一下,继承人的位置就空出来了。曹操剩下的儿子里,最有竞争力的就是曹丕和曹植。 曹操心里其实是偏爱曹植的。为啥?曹植身上有曹操年轻时候的影子,才华横溢,性情洒脱,喝酒写诗,出口成章,活脱脱一个文艺青年。曹操自己就是个文化人,看到这么一个有才的儿子,自然是打心眼儿里喜欢。铜雀台建成时,曹操让儿子们都写篇文章,曹丕写得中规中矩,曹植一篇《铜雀台赋》挥笔而就,辞藻华丽,气势磅礴,把曹操给高兴坏了,觉得这小子将来不得了。 可当皇帝,光有才华是远远不够的。曹植的致命伤,也恰恰是他的“文人气质”——太随性,缺乏政治头脑,做事不计后果。 有一次,他喝多了,竟然驾着车在只有皇帝才能走的驰道上飙车,还私自打开了司马门。这事儿把曹操气得够呛,负责守门的人被处死。曹操心里开始犯嘀咕:这小子这么不靠谱,将来能担得起这么大的家业吗? 相比之下,曹丕就显得沉稳多了。他知道自己在文采上比不过弟弟,就在别的方面下功夫。他为人节俭,善于团结人,身边聚集了一批像司马懿、陈群这样的谋臣。他懂得隐藏自己的锋芒,在曹操面前表现得谦逊恭敬,一步一个脚印地为自己铺路。 最终,让曹操下定决心的,是曹植彻底葬送了自己最后的机会。 曹操派他带兵去解救被关羽围困的曹仁,这可是个天大的信任和考验。结果呢?临出发前,曹植又喝得酩酊大醉,人事不省,曹操派人去叫他,根本叫不醒。军情如火,曹操彻底失望,接班人的天平,就这么完全倒向了曹丕。 曹操一死,曹丕立马接管了所有权力,没过多久就逼着汉献帝“禅让”,自己当上了皇帝。从这一刻起,他和曹植的身份就彻底变了,不再是争宠的兄弟,而是君与臣。而曹植这个曾经的竞争对手,成了他心头最大的一根刺。 曹丕对曹植的打压是全方位的,把他从都城赶到封地,今天封在安乡,明天改封到鄄城,几年就换个地方,身边全是监视他的人,根本不给他任何积蓄势力的机会。但这还不够,曹丕还要在精神上折磨他。 于是,就有了历史上那些著名的“考试”。 “七步诗”的故事大家都耳熟能详了,曹丕命令曹植在七步之内作出一首诗,不然就杀头。曹植含着泪念出“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捡回一条命。这首诗与其说是才华的展现,不如说是绝境中的一声哀鸣,充满了对兄弟相残的悲愤。 而“咏牛”的故事,则把这种刁难推向了极致。根据《太平广记》记载,有一次曹丕和曹植外出,看到两头牛在墙根下打架,其中一头不敌,被顶进了井里。曹丕看着这场景,又来了“灵感”,他对曹植说:“给你在马走一百步的时间里,以此为题作诗,但诗中一个‘牛’字都不能出现,做不出来,你知道后果。” 时间紧,限制多,主题还这么具体。换作一般人,脑子早就一片空白了。 可曹植毕竟是曹植。他在马背上,看着井里的死牛,百感交集。那头牛的命运,何尝不像是他自己?曾经也是雄赳赳气昂昂,如今却落得如此下场。绝望和才情在那一刻交织,他开口吟道: “两肉齐道行,头上戴横骨。行至圹土头,峍起相唐突。二敌不俱刚,一肉卧土窟。非是力不如,盛意不得泄。” 这首诗写得实在是太绝了。“两肉”代指牛的身体,“横骨”形容牛角,活灵活现。两牛相斗,一强一弱,弱的那个掉进“土窟”里。最后一句“非是力不如,盛意不得泄”,更是点睛之笔,充满了不甘和憋屈。它说的哪里是牛?这分明就是曹植在为自己呐喊:我不是没有能力,只是我的雄心壮志无处施展,被压抑得无法抒发啊! 曹丕听完,脸色铁青,一句话也说不出来。他本想看弟弟的笑话,结果却被这首充满隐喻的诗狠狠地刺了一下。他或许从诗里听出了弟弟的怨气,也可能再次见识了这该死的、他永远也压不垮的才华。 从那以后,曹植的政治生命彻底终结。他在各个封地之间颠沛流离,像个囚犯一样被严加看管,满腔的抱负最终都化作了诗篇里的愁苦与愤懑。公元232年,年仅41岁的曹植在忧郁中病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