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历抗倭:一场打“自闭”日本两百年的战争
日本历史上最刻骨铭心的“憋屈败仗”,当属明朝万历年间的朝鲜之役。此战不仅覆灭日本全部主力,更将其刚膨胀的野心彻底打垮,使其从万历年间“宅”到近代美国黑船叩关,两百多年不敢再大规模跨海西进。
日本“战国时代”乱战数十年后,丰臣秀吉强势统一全国。自认无敌的他,很快将目光投向海外,制定了“先占朝鲜、再攻大明”的疯狂计划——甚至已幻想将日本天皇迁至大明居住。
万历二十年(1592年),丰臣秀吉出动十四万大军,从朝鲜釜山登陆。彼时朝鲜承平日久、武备废弛,根本抵挡不住日军精锐:不到一个月,王京汉城沦陷;两个月后,平壤也告失守。朝鲜国王一路逃至中朝边境的义州,紧急向明朝求援。
消息传至明朝,朝堂一度争论不休:朝鲜是大明头号藩属国,不救于理不合;但朝廷对日本认知仅停留在“倭寇”,没想到其能组织庞大正规军,且国库不丰,出兵成本难估。最终,万历皇帝拍板:“必须救!”——这不仅是保藩属,更是守辽东大门,若朝鲜全陷,明朝京畿之地将永无宁日。
明朝最初派数千先锋试探,因轻敌冒进受挫,这才意识到对手是装备火枪、战术狠辣的正规军。随后朝廷动用家底,以名将李如松为总兵,调集辽东精锐骑兵、戚家军浙兵等四万大军驰援。
明军的核心优势——重型炮兵,在此战中尽显威力。攻打平壤时,大将军炮、虎蹲炮猛轰城墙,将日军工事炸得粉碎;炮火过后,步兵多路强攻,蓟镇兵主将吴惟忠胸口中弹,仍嘶吼着指挥冲锋。日军主帅小西行长损失惨重,连夜溃逃,明军一举收复平壤,乘胜光复开城。
不过,李如松在汉城附近的碧蹄馆遭遇日军重兵围困,明军精锐骑兵伤亡不小,进攻势头受阻,双方进入僵持与谈判阶段。但丰臣秀吉的议和条件极为荒谬:要求明朝割让朝鲜一半土地、送公主赴日和亲,这被万历皇帝视为奇耻大辱,谈判彻底破裂。
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被激怒的丰臣秀吉再次派十四万大军入侵朝鲜。此次明朝毫无保留,抽调精锐、陆续增兵至十万人,由刑玠、麻贵统领。战争彻底变成“家底比拼”:日军跨海远征,补给困难;明军背靠大陆,援军、粮饷经辽东、山东源源不断送往前线,甚至从西南调来了擅长山地战的川军。
战局逐渐明朗:日军虽偶有局部胜利,但整体被明军压缩在沿海堡垒,士气低落、瘟疫横行。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九月,丰臣秀吉病逝,日军瞬间失去斗志,只想赶紧撤回日本。
撤退途中,明军老将邓子龙指挥了“露梁海战”这一收官之战。他率舰队截击日军,与朝鲜名将李舜臣联手,打出一场漂亮的海上歼灭战——日军沉船数百艘,活着逃回日本的士兵十不存一。
历时七年的战争,以日本彻底失败告终。丰臣秀吉不仅赔上自己的性命,更掏空了刚统一的日本家底:主力尽失、国库空虚,丰臣家族迅速垮台,最终被德川家康取代,开启德川幕府时代。
德川家康及其后继者吸取了惨痛教训:西边的明朝实力远超想象,一旦动真格,日本辛苦攒下的家业会被彻底砸毁。这种敬畏与恐惧刻进了日本人的认知,此后两百多年,日本基本“宅”在国内,仅通过长崎进行有限贸易,不再做“大陆梦”,转而向内发展文化。直到1853年美国佩里准将率黑船叩关,日本这才结束了这段因被万历明军打怕而开启的“自闭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