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寒潮来袭泛血管疾病高发,这些早期信号需关注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谭思静

随着近日多地迎来大幅降温,患高血压、高血糖、血脂异常、肥胖等人群以及老年人脆弱的血管正面临季节性考验,医院心脑血管科室随之进入一年中最忙碌的时节。

《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4》数据显示,2021年,心血管疾病(CVD)位居中国城乡居民疾病死亡构成比首位,高于肿瘤及其他疾病,分别占农村、城市死因的48.98%和47.35%。随着我国居民不健康生活方式的流行、心血管危险因素负担加重以及人口老龄化加速,心血管疾病仍是严重威胁我国居民健康的主要公共卫生问题之一。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心内科副主任医师杨柳几乎每天都需要完成十几台手术,“这样的工作节奏是心内科秋冬季节的常态。”她说。

杨柳解释,寒冷天气对人体血管构成直接挑战:“为维持体温,人体血管会自然收缩,导致管腔狭窄,供血不足,心脏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减弱。”同时,血管收缩还会增加心脏泵血阻力,导致血压升高,进一步加重心脏负担。

秋冬季也是呼吸道疾病高发期,感冒、肺炎等感染性疾病会对心血管系统造成间接伤害。“炎症状态下,心脏血管的内皮功能变得不稳定,斑块破裂风险增加,急性心梗的风险也随之上升。”杨柳补充道。

哪些人群需要重点防范秋冬季心血管疾病?在与患者的接触中,杨柳发现,首先是老年人,秋冬季外出活动减少,身体健康可能受影响,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的风险增加。“二是工作压力大的年轻人。”杨柳解释,肥胖、高血糖、高血压、血脂异常等代谢综合征,久坐、吸烟、熬夜等生活习惯,都被认为是心血管疾病年轻化的主要原因。“特别是对于工作压力大的年轻人,熬夜几乎成了家常便饭。这无疑加剧了心血管疾病的发病风险。”她说。

心血管疾病有哪些早期信号?

杨柳观察到,很多患者在发生心血管疾病前,往往会忽视这些早期症状:乏力、胸闷、心悸(患者可能会感到心里突突跳或不明原因的烦躁不安)、睡眠质量下降(如失眠、老做噩梦、半夜醒来)、头晕等。

有些患者还可能出现消化不良、胸骨后烧灼感等,这些症状可能会被误诊为消化道疾病。“有些症状并不直接指向心血管疾病,会让很多患者出现误判。他们可能辗转于医院其他科室门诊,却久久得不到根治。”杨柳提醒,如果秋冬季身体出现不舒服,不要忽略心血管疾病的可能性。

对于“泛血管疾病患者常常辗转于医院其他科室门诊”的问题,辽宁省人民医院泛血管疾病管理中心执行主任侯爱洁提醒大家,泛血管是指人的血管系统,是动脉、静脉、淋巴等构成的覆盖全身、错综复杂的网络。血管问题不仅仅是局部疾病,更是全身性健康问题。

血管健康为何如此重要?侯爱洁解释,以动脉粥样硬化为共同病理特征的泛血管疾病,可能同时影响心、脑、肾、下肢等多个重要器官和身体部位,只是表现形式不同。“有的患者因为下肢疼痛来就诊,经检查诊断为下肢血管病,治疗后疼痛有所缓解。但没过几个月,患者又出现了急性心梗。其实外周动脉疾病和冠心病急性心梗同属于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这样的患者‘病在腿上,险在心脏’。”

医生建议,保护血管健康,可以从日常生活细节做起。如果突感心脏不适,在就医前可以这样自救:保持镇静,第一时间拨打120急救电话;在等待救援过程中,尽量躺下休息,降低心脏负荷;如有检测设备,可监测血压、脉搏和脉氧,为医生提供参考。对于已确诊的患者,可尝试使用医生认可的药物缓解症状,但要注意用药安全;如突发意识障碍,救援者在呼叫120的同时,应立即展开有效的心肺复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