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学的老婆在小区压死个孩子,赔了120万,判了个监外执行。两家谈了半个月,签协议那天,同学眼眶红着,手抖得笔都握不稳。120万是他卖了老家的房子,又借了30万才凑齐的。孩子的父母抱着遗像,哭到嗓子哑了,嘴里反复念叨:我只要孩子回来,钱算什么!那一幕,同学说,他这辈子都忘不了。 小区里的事故,不是个例。刷短视频时,我也看到过一个更让人心惊的。司机在小区停车场撞到个小孩,慌了神,下意识挂倒档想看清楚,结果车轮又碾了过去。视频里,孩子的书包甩在路边,红色的,刺眼得很。评论区吵翻了,有人骂司机,有人说小孩不该乱跑,还有人科普盲区有多危险。数据查了下,2023年,全国小区和停车场的事故致死人数超2000,儿童占比近三成。这些数字冰冷,可背后都是活生生的家庭。 开车进小区,远比高速路更考验人。高速上,大家方向一致,规则清楚;小区里,孩子像脱缰的小马,蹿来蹿去。有的追着皮球跑,有的骑滑板车横冲直撞,还有的蹲在车底捡玩具。去年,我在自家小区差点撞到个五岁的小男孩。他从两车中间钻出来,抱个篮球,低着头跑,压根没看路。我猛踩刹车,车头离他不到半米,吓得我后背全是汗。他倒没事,咧嘴冲我笑,跑了。那天晚上,我失眠了,脑子里全是如果没刹住的画面。 小孩个子矮,车前盲区能有两三米。查了点资料,家用轿车的前盲区平均1.5米到2米,SUV更高,能到3米。一个一米出头的小孩,站在车前,司机根本看不见。侧面和后视镜也有死角,尤其是右后方,稍微分神就可能出事。网上有个实验视频,模拟孩子站在车前不同位置,司机从驾驶座完全看不到,屏幕上只有空荡荡的地面。看完才明白,事故有时不是粗心,是物理局限。 所以,开车进小区,得把心提起来。速度慢到像走路,眼睛得像雷达,扫着每一个角落。进车库前,我习惯先绕车一圈,看看有没有小孩躲着玩。拐弯时,宁可多按两下喇叭,哪怕被邻居嫌吵。物业群里,有人提过装减速带,或者在盲区放凸面镜,但总有业主嫌麻烦,觉得没必要。可真出了事,谁都后悔晚了。 不光是司机,家长也得长点心。小区不是游乐场,孩子再活泼,也得教他们别在车道上疯跑。网上有个妈妈分享,她给孩子定规矩:进小区必须牵手,走路靠边,听到车声就停下。这习惯,孩子三岁开始养,七岁,已经成条件反射了。我觉得这招管用,事故的代价。 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