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49年,某天一大早,张廷玉跑到乾隆面前磕头请罪。谁知乾隆看见他直接大怒:“谕

回忆只剩悲凉 2025-10-06 22:48:58

1749年,某天一大早,张廷玉跑到乾隆面前磕头请罪。谁知乾隆看见他直接大怒:“谕旨还没发到你家,你怎么知道的?” 说起清朝这档子事,张廷玉这个人可算得上是个传奇,活了八十多岁,从康熙爷那会儿就开始混官场,一直熬到乾隆手里头,中间雍正那十年更是风头正劲。可谁成想,晚年这把年纪了,还栽了个大跟头,就因为那点配享太庙的荣光,闹得鸡飞狗跳。 张廷玉生在康熙十一年,安徽桐城人,家里是书香门第,他爹张英也是大学士,父子俩都算清朝汉官里的顶尖货色。他康熙三十九年考中进士,进了翰林院当检讨,从小南书房起步,那时候就天天跟着一堆文案打交道,批阅奏折,编书修史,日子过得稳稳当当。康熙晚年,他参与修《康熙字典》,那活儿可不是闹着玩的,字形校勘、异体字标注,干了几年才出炉。雍正上台后,他运气爆棚,很快就升到户部尚书,又进军机处,当上大学士,主管一堆核心事儿。雍正那人疑心重,但对张廷玉那是真信得过,临死前还特意在遗诏里写明,让他配享太庙,这在清朝汉臣里头是头一份儿,意思就是死后能进宗庙,跟皇帝们一块儿享香火,荣光大大的。 乾隆接班头几年,张廷玉继续掌着军机处,帮着处理江南水利、《明史》纂修这些大活儿。他为人谨慎,五十多年官场生涯,没出过大纰漏,家里也清廉,银子都来得正路。可乾隆这皇帝,骨子里看不惯满汉大臣拉帮结派,早年鄂尔泰那帮满人跟张廷玉这边的汉人掐得厉害,朝堂上议事老是互相拆台。鄂尔泰一死,乾隆就把矛头对准张廷玉,想杀鸡儆猴,平平这股风气。张廷玉也感觉出苗头不对劲儿,年过七十,身体扛不住了,就开始上书求退休。乾隆嘴上留人,实际拖着不放,说朝廷用得上他。张廷玉咬牙又干了一年,头发胡子全白了,腿脚也抖,乾隆这才点头,让他原官致仕,回老家养老。 这本来是件好事,张廷玉收拾行李准备回桐城,可脑子里老惦记着雍正那道配享太庙的恩旨。满洲那帮人闲话多,他怕一走人,乾隆就翻脸不认账了。索性折返回京,求乾隆给个书面凭证,确认这事儿。张廷玉这步棋,走得有点儿急,乾隆表面上给了诏书,承诺死后配享,可私下里越想越堵心,觉得这老家伙太贪婪,不配这荣典。乾隆还写了封信,拐弯抹角地敲打张廷玉,说他不值当。张廷玉收了信,没当回事儿,抱着诏书美滋滋睡大觉。第二天该进宫谢恩,他年纪大,睡过头了,就让儿子张若霭顶上,自己在家歇着。 乾隆那边,本指望张廷玉来时能低头认错,好让他出口气,谁知来的却是儿子,这下子火气蹭蹭往上冒。乾隆召来军机大臣汪由敦,这汪由敦还是张廷玉当年举荐的,赶紧让起草谕旨,痛斥张廷玉忘恩负义,取消配享资格。汪由敦写完草稿,散朝后心知这事儿大条,半夜三更跑去张家通风报信,把谕旨内容全抖落了。张廷玉七十七岁了,老眼昏花,一宿没合眼,第二天天刚亮就赶进宫,跪那儿请罪。乾隆一看他这架势,直接炸了锅,因为谕旨压根儿还没发出去,张廷玉怎么就提前知道了?这事儿搁谁身上都觉得身边有鬼,泄密啊! 乾隆气头上,先把汪由敦革职贬了外任,又当堂把张廷玉骂了个狗血淋头,赶出宫去,顺带就把配享太庙的资格给撤了。张廷玉这下子傻眼了,一辈子小心翼翼,到头来栽在这儿。搁平时,他办事滴水不漏,这次却自己往枪口上撞。几个月后,更倒霉的事儿来了,他亲家朱荃因为贪墨被抓,乾隆顺水推舟,下令抄张家。官兵冲进去翻了个底朝天,抄出三十六万多两银子,外加一堆书信笔记字画啥的。乾隆乐坏了,心想这下逮着把柄了,清官?看你家这堆银子!可仔细一查,这些银子全是前三代皇帝赏的,物件儿也中规中矩,没一文私产。张廷玉家那些书信,全是赞颂朝廷的,没半点怨言。 乾隆一看这账本,脸都绿了,本想从文卷里挖出把柄,治张廷玉个大罪,好一了百了,谁知啥也没捞着。没法子,只好下旨还银子,还对外头说压根儿没抄家,是下面人误会了意图。可谁不知道这是遮羞布,明眼人都看得出乾隆的算盘。张廷玉这下彻底凉了,昔日门生故吏全散了,府里冷清得像鬼屋。他窝在桐城,日子过得有气无力,五年后就咽气了。乾隆听说他死了,翻了翻旧档,念及这老臣子给清家干了五十年活儿,临了还是下诏,复了配享太庙的荣光。可人早没了,这恩典跟喂了狗似的。

0 阅读:24

猜你喜欢

回忆只剩悲凉

回忆只剩悲凉

回忆只剩悲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