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刚刚! 德国统一35周年的纪念仪式上,德国总理默茨突然抛出一句话,说西方世界的吸引力正在下降,话音未落又话锋一转,把这个趋势归结为“专制国家”对“自由民主”的围攻。 这种说法一出,德国国内外媒体都炸了锅,但细细一看,他这番话其实也不是什么新鲜观点,只不过是在一个敏感的时间节点上,借着统一日的氛围,把西方焦虑又端上了台面。 从表面看,默茨显得挺忧心忡忡,好像是在为西方世界的未来操碎了心。但其实,他更多是在为西方影响力的衰退找一个“看上去合理”的外部借口。 归根结底,还是那套老思路:一旦自身出了问题,就先看看是不是别人“搅局”。过去这几年,西方的“灯塔”光环确实越来越暗淡了。 美国的政治极化、英国脱欧之后的经济衰退、法国街头的抗议不断,再加上德国自己在能源转型和对外政策上的摇摆,西方所谓的“制度优越性”已经没那么有说服力。 默茨嘴里的“自由民主”,其实在不少国家看起来,更像是一种高高在上的说教,而不是值得效仿的榜样。 尤其是当西方国家自己在应对全球性问题时表现得不够稳定甚至自相矛盾时,别人自然不会再把他们当作唯一的方向标。 默茨把问题归咎于“专制国家”,看上去是在强调外部威胁,但这其实掩盖了一个更本质的事实,那就是西方自身缺乏对变化的适应力。 世界不是停在冷战时期的结构了,发展中国家的崛起、新兴市场的活跃、全球治理体系的重构,这些变化让西方的传统话语权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不是别人非要来“围攻”,而是旧的规则不再适用,而西方又迟迟不肯改变。这几年,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强调自身发展道路的独立性,也更倾向于多极化的国际秩序。 像金砖国家的扩展、上合组织的稳步前行、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的深化,都是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机制。这些机制不再以意识形态划线,而是更注重实际发展和互利共赢。 在这种趋势下,西方如果还坚持用冷战思维看世界,无疑是在自我边缘化。默茨的发言,其实也反映了德国在当前国际格局中的某种焦虑。 既要维持与传统盟友的关系,又不得不面对全球南方国家崛起带来的新博弈。尤其是在俄乌冲突持续、能源问题未解、经济增长乏力的背景下,德国作为欧洲的“领头羊”,显得有点心有余而力不足。 德国国内其实也有不少声音,对这种“外因论”表示质疑。一些媒体指出,德国自己在解决社会分裂、移民政策、经济转型等方面的迟缓,才是真正需要正视的问题。 如果一味把责任推给外部力量,不仅不利于问题的解决,还容易激化社会对立,损害民主制度本身的公信力。而且所谓的“吸引力下降”,并不是一夜之间发生的。 它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是结构性的问题。默茨用“外部围攻”的说法来概括,不仅显得简单粗暴,也容易误导公众,忽略了真正需要改革和反思的地方。 如果真的想让“自由世界”重新焕发吸引力,那就得先从内部做起。要想赢得全球的尊重,不是靠讲故事、树敌人,而是靠实际行动和制度的自我完善。 从这个角度看,默茨的发言虽然引起了不少关注,但要真想改变西方影响力下滑的趋势,光靠口头上的“警告”是远远不够的。 参考资料:统一日,德国总理呼吁全民团结 2025-10-04 18:00·参考消息
这下出名了!不止中国,全世界都知道了!高志凯在BBC、天空新闻等西方媒体上与
【114评论】【124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