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08年,刚满十三岁的曹冲突然病逝,他最要好的朋友周不疑来灵前悼唁完,攥着曹

历史趣闻社 2025-10-04 21:52:13

公元208年,刚满十三岁的曹冲突然病逝,他最要好的朋友周不疑来灵前悼唁完,攥着曹冲生前送他的木剑,默默转身离开了。曹操望着那道清瘦的背影,转头对身边侍从冷声道:“去,把这孩子杀了。”一旁的曹丕吓了一大跳,赶紧上前拉住侍从的胳膊劝道:“周不疑是个实打实的奇才,往后能帮我打理大事,父亲为啥非要置他于死地?” 曹操没看他,手指无意识摩挲着案上的玉蝉——那是曹冲生前最爱攥在手里的玩物,蝉翼上还留着孩子温热的触感。他沉声道:“你懂什么?这孩子的心思,比你深十倍。” 曹丕挠着头不解,他见过周不疑,那孩子比自己小几岁,平日里安安静静的,只会跟着曹冲读书、射箭,上次父亲让众子作诗,周不疑替曹冲写的那首《蝉赋》,字句清透,连孔融都夸是“少年难得之作”,怎么就成了该杀的人? “你以为他只是会写诗?”曹操终于抬眼,目光沉得像潭水,“去年我打柳城,连郭嘉都愁得睡不着觉,他一个十岁刚过的孩子,在帐外听了半宿,张口就提了三条破城的法子——声东击西、诈降诱敌、烧粮断道,最后我用的,就是他说的第二条。” 曹丕愣了,这事他听过,只当是父亲手下谋士的主意,没想到竟是周不疑的手笔。 “冲儿在的时候,”曹操声音低了些,带着点不易察觉的沙哑,“他跟冲儿好得像一个人,冲儿说东,他绝不往西;冲儿让他帮忙,他连眉头都不皱。可冲儿没了,你能让他服你吗?” 曹丕张了张嘴,想说“能”,可话到嘴边又咽了回去。他想起上次围猎,自己射偏了一只鹿,周不疑抬手就补了一箭,箭法比自己准不说,还淡淡说了句“公子若想稳中,当沉肩、坠肘”——那语气不是讨好,也不是教导,更像一种理所当然的提点,就像当年对曹冲那样。可他不是曹冲,他接不住那份坦然的亲近,更镇不住那份藏在安静里的锋芒。 “他不是对你坏,是你驾驭不了他。”曹操站起身,走到窗边望着庭院里的梧桐——那是曹冲和周不疑一起栽的,如今叶子落了一地,“我活着,能压得住他;我要是走了,他要是想做点什么,你拦得住?” 曹丕没再说话,他看着父亲鬓角的白发,突然懂了——父亲杀的不是一个奇才,是一份“隐患”,一份怕自己撑不起曹家基业的担忧。 侍从去得快,回来也快,手里攥着那把曹冲送周不疑的木剑,低声说:“周公子没反抗,只问了句‘魏王是怕我忘了仓舒(曹冲字)吗?’,然后就……” 曹操接过木剑,指尖划过剑身上曹冲刻的小老虎,眼眶突然红了。他没说话,只是挥挥手让侍从退下,转身对曹丕说:“记住,往后用人,既要惜才,更要懂分寸——不是所有奇才都能为你所用,有些时候,放手比留住更稳妥。” 后来曹丕登基,每次路过曹冲的旧宅,都会想起周不疑。他没再像父亲那样轻易杀过有才之人,反而设了“九品中正制”,把天下人才拢在手里,可每次重用谁之前,都会想起父亲当年的话,先问自己“我能让他服吗?我能镇得住吗?” 他还让人在周不疑的坟前立了块小碑,碑上没写别的,只刻了“少年英彦,惜不逢时”六个字。他知道,父亲当年不是狠心,是为人父、为人君的无奈——要守着一份基业,既要护得住眼前的人,更要防得住看不见的风险。 出处:综合自《三国志》及裴松之注引史料

0 阅读:121

猜你喜欢

历史趣闻社

历史趣闻社

社内趣闻,笑看历史风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