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良被刘邦封侯后衣锦还乡,师父黄石公却闭门不见,只托人送来一筐“烂杏”。张良看后,在门外叩首三拜,然后默默离去。 汉高祖六年,天下初定。汉初三杰之一的张良,被封为留侯,食邑万户。 这位为大汉王朝立下不世之功的“谋圣”,没有沉浸在封侯拜相的荣耀之中,而是做了一件所有人都没想到的事——他婉拒了齐地三万户的封赏,只请求封在小小的“留”县,然后便向刘邦告假,踏上了寻访恩师的路途。 张良的恩师,就是那位在圯桥之上,三试其心,最终授其一部《太公兵法》的世外高人——黄石公。 数年之后,张良终于在谷城山下,找到了师父的隐居之所。 他整理衣冠,怀着无比激动和感恩的心情,上前叩门,通报姓名,说:“弟子张良,今已功成名就,特来拜谢师恩。” 然而,茅屋的门,并没有打开。 许久,一个道童走了出来,对张良说:“家师早已料到您会来。他有命,不便相见。特命我送上一筐礼物,以示祝贺。” 说完,道童将一个竹筐,放在了张良面前。 张良满怀期待地打开筐盖,脸上的笑容却瞬间凝固了。 竹筐之中,没有奇珍异宝,没有灵丹妙药,甚至连几个像样的鲜果都没有。满满一筐,装的全是已经熟透、甚至开始腐烂的杏子。 随行的仆从们面面相觑,都觉得这位世外高人,是在用这种方式,羞辱自己的徒弟。 然而,张良盯着那筐烂杏,先是困惑,继而沉思,最终,他的眼中,闪过一丝彻悟的光芒。 他明白了。 张良“噗通”一声,对着那扇紧闭的柴门,恭恭敬敬地,磕了三个响头。 然后,他站起身,对着柴门深深一揖,没有再说一句话,转身,默默地离去了。 回去的路上,仆从不解地问:“主人,那黄石公分明是在羞辱您,您为何还要向他叩首?” 张良长叹一声,说道:“你们哪里知道师父的良苦用心。他送我这筐烂杏,可比送我黄金万两,还要贵重啊!” “‘杏’者,‘幸’也。师父是在告诉我,我能辅佐陛下,平定天下,功成名就,是天大的‘幸’运。” “可为何又是‘烂’杏呢?因为师父在警示我,如今的我,正如这熟到极致的杏子,看似鲜亮,实则已经到了腐烂的边缘。若再不知进退,继续贪恋这眼前的荣华富贵,那么今日的‘幸’运,很快就会‘腐烂’变质,最终招来杀身之祸!” 从那一刻起,张良彻底顿悟了“功成、名遂、身退”的天道。 回到朝堂之后,他一改常态,向刘邦上书,说自己“体弱多病”,要“辟谷”修行,追随赤松子学仙问道,从此不再过问朝政。 他将所有的权力、名望,都远远地推开。 当后来,与他并列“汉初三杰”的淮阴侯韩信,因功高震主而被夷灭三族;相国萧何,也因皇帝猜忌而被投入大牢时,张良正一个人,在山水之间,寻仙问道,逍遥自在。 他用一生的智慧,为刘邦算定了天下;又用师父“一筐烂杏”的智慧,为自己算定了结局。最终,他得以善终,成为中国历史上,那个最懂得“进退”的智者。
古代打仗也没有卫星,怎么知道对方有多少人马?其实很简单!公元前260年,长平
【70评论】【236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