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曾经闻名全国的战斗英雄孙玉国被遣返原籍,从副大军区级干部变成了普通老百姓,如此大的身份反差也引发了街坊邻居的议论,但孙玉国却用实际行动逐渐打消了人们的疑虑,更重新赢得了外界对他的尊重! 在辽宁丹东一所老年大学的书法教室里,一位老人的身影显得格外安静。他手中的拐杖很特别,是自己动手做的,上面刻着一行小字:“此身虽老,志不曾休”。此刻,他正蘸墨挥毫,在宣纸上写下一个“忠”字。 这个字,他写了一辈子,也用一生去诠释。这位行事低调、不事张扬的老人,正是孙玉国。他于岁月中默默沉淀,不炫耀功绩,以一种质朴而沉稳的姿态,展现着独有的人格魅力。他笔下的“忠”,究竟藏着多少故事? 他的“忠”,首先是带着锋刃的,是对国土寸土不让的决绝。时间拉回到1969年的珍宝岛,零下几十度的酷寒里,二十多岁的边防站军官孙玉国面临着人生大考。 苏军的装甲车和三十多名士兵越境而来,枪口率先喷出火舌,六名战友应声倒下。 那一刻,没有犹豫。孙玉国咬着牙下达了还击的命令。这一声“开火”,是对国家主权的悍然守护。他们用简陋的装备,硬生生顶住了敌人六次炮火急袭和三次猛攻,鏖战九小时,全歼来犯之敌。 几十年后,身份变了,对手从战场上的敌人变成了谈判桌上的伙伴。他毅然投身于军队外贸领域,凭借着敏锐的商业洞察力与果敢的行动力,将主攻方向精准锁定在俄罗斯市场,欲在这片商业疆土上开拓出属于自己的天地。 当年与苏军打交道的经历,成了他独特的优势。他说话直,做事稳,从不露怯,因为他骨子里那份为国争利的底气从未变过。 这份带着锋刃的忠诚,国家看在眼里。他曾被毛主席在中共九大上点名表扬,也曾在人民大会堂两次收获全场雷鸣般的掌声。这些荣誉,不是他人生高光的起点,而是对他钢铁意志的最好注脚。 当英雄的光环渐渐褪去,他的“忠”也经历了淬火。1977年,一张“方向有偏差”的标签,让他被停职审查,最终以党内严重警告的处分告别了军旅生涯。从三十出头意气风发的沈阳军区副司令,到正团职待遇转业,落差巨大。 1982年,年届41岁的他,被分配至一家岌岌可危的军工厂,出任副厂长一职,在那风雨飘摇的企业中开启新的工作篇章。数百工人连工资都发不出来。他什么也没说,脱下军装,换上蓝布工装,一头扎进油污遍地的车间,跟着老师傅从头学技术。 为了给工厂找活路,他坐着绿皮火车跑遍全国,饿了就啃几口自带的馒头咸菜。为了拿下大连造船厂的齿轮大单,他吃住都在生产线上,亲自监督,确保产品一次性通过验收。 工厂终于扭亏为盈,工人们拿到了补发的两个月工资。后来,有地方企业开出更好的待遇想挖他走,他拒绝了。在他看来,“穿军装、干实事”才是他的归属。这份忠诚,是对具体责任的躬身入局,是对每一个工人的承诺。 到了晚年,所有的社会身份都已剥离,孙玉国的“忠”沉淀为一种对内心的坚守。他从不跟人炫耀自己当年的英雄事迹,却会在每年清明节,独自一人去烈士陵园,在牺牲战友的墓前坐坐,说说话。 他住在老旧的职工宿舍,家里最显眼的是墙上自己写的一幅字:“心安即是归处”。他默默投身于资助贫困学生的善举中,始终隐匿姓名。 每当受助者询问,他皆以“组织”的关怀回应,将这份爱心悄然播撒,不图任何声名。名利于他,早已是身外之物。 他的妻子孙国珍最懂他,说他心里装的永远是国家和战友。这份忠诚,让他无暇顾及小家,却成就了一个大写的“人”。 如今,这位老英雄在课堂上教学生写字,教他们写“忠”,写“义”,写“信”。他腿脚已不太方便,但那根刻着“志不曾休”的拐杖,依然支撑着一个挺直的脊梁。 信息来源:他曾担任沈阳军区副司令,1969年荣立一等功,1977年被免职——搜狐网
1980年,曾经闻名全国的战斗英雄孙玉国被遣返原籍,从副大军区级干部变成了普通老
月鹿一鹿前进
2025-10-04 09:49:53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