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51年,黄河河工挖出独眼石人,瞬间点燃了红巾军起义的烽火。谁也没想到,这支头裹红巾、手持简陋武器的农民武装,竟能在短短十几年内将曾经横扫欧亚的蒙古铁骑赶回草原。 更令人惊讶的是,完成这一历史壮举的朱元璋,不过是安徽凤阳的一个贫苦农民出身。他的军队最初只有家乡招募的七百人,面对的是中世纪所向无敌的蒙古骑兵。朱元璋的农民军凭什么逆袭成功? 元朝末年的蒙古军队,早已不是成吉思汗时代那支让欧洲闻风丧胆的雄师。曾经的蒙古骑兵每人配备两张弓,远射近攻皆宜,一场战斗能射出六十支箭,包括让欧洲骑士胆寒的穿甲火箭。 如今,这支军队却沦为了笑话。红巾军在颍州起义时,元朝派去镇压的六千阿速军——蒙古军中的王牌,看见红巾军势大,主将竟连喊“阿卜!阿卜!”(走的意思),瞬间全军溃败。 更荒唐的是,当元朝派遣也先帖木儿统领三十万大军进军河南时,仅仅吃了一个败仗,这位主帅就拔腿逃跑。地方官拉住他的马缰哀求,他竟然挥刀就砍,大喊:“我的命不是命?” 蒙古军队的腐化速度惊人。他们入主中原后,很快沉迷于舒适的生活,军官成了世袭的公子哥,只知道吃喝玩乐,克扣军粮。 元朝依靠的马背优势也在消失。他们在全国到处设立马场,甚至韩国济州岛都成了蒙古人的遛马场。结果南方农民军反而获得了战马资源,朱元璋手下徐达、常遇春都成了骑兵将领。 朱元璋的起义军起步时确实是一群乌合之众。他自己回忆,早期军队纪律涣散,劫掠百姓成风。一次他巡逻时发现一个孩子在野地哭泣,原来父母都被抓进军营当劳工。 类似的案例有数百家之多,这样的军队如何能得民心? 转折点发生在1360年,朱元璋遇到了刘伯温。这位浙东大儒直指要害,列出农民起义军的“九恶”,包括不敬孔孟、攻伐无度、掠人妻女财产等九大罪状。 刘伯温毫不客气地断言:“九恶不除,虽称义军,实则草寇流贼。” 朱元璋闻言色变,但立刻意识到这是金玉良言。他依言进行改革,设立大都督府,制定军规二十二条,公斩二十二名犯事军官,彻底整顿军纪。 同时,朱元璋实行“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策略,在应天(南京)稳固根据地,发展生产,不急于称王称帝。 朱元璋面对蒙古骑兵,发展出了一套完整的克敌战术。他用两句话概括:“常附城垒,车骑并重”。在南方作战就造工事,在北方平原就用战车。 这些战车可不是春秋时代的古董,而是堪称原始坦克的新式装备。朱元璋把大炮架在战车上,提供机动性和防御力。几十门火炮齐射,能有效压制骑兵攻势。 为保障火药供应,朱元璋专门派人远渡琉球,进口了五千斤硫磺。这种火器与战车结合的战术,成为蒙古骑兵的噩梦。 元末名将扩廓帖木儿(王保保)等人在与朱元璋的对抗中,即使拥有精锐骑兵,也难以应对这种新式战术。 元朝内部的自相残杀,加速了自身的灭亡。当朱元璋与陈友谅在鄱阳湖决战时,元朝不是趁机南下,而是毫不犹豫地先跟自己人打起来。 元朝内部权斗惨烈,皇帝平均寿命只有32岁。元顺帝与太子之间竟形成两个中心,多头指挥。宰相脱脱率领百万大军围困张士诚,即将获胜时,元顺帝却因猜忌解除了他的兵权,导致全军溃散。 后来,元朝只能依靠王保保、李思齐等地方武装支撑场面,这些武装又互相攻击,内耗不断。 元末农民起义军能够战胜蒙古骑兵,绝非偶然。 军事革命的到来让传统骑兵优势不再。朱元璋的火炮与战车结合,预示着火器时代即将来临。后来朱棣建立神机营,专门使用火器,彻底扑灭了蒙古骑兵反扑的希望。 民心向背决定王朝命运。元朝把人分四等,实行民族压迫,而朱元璋起义军提出“明”斗“暗”的口号,以光明自喻,鼓舞人心。 战略智慧胜过蛮勇。朱元璋善用谋士,从朱升的“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到刘伯温的“九恶”论,他都虚心接纳,从而完成了从农民起义军到正规国家的蜕变。 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称帝,国号大明。曾几何时,他还是濠州红巾军中受排挤的小将领,如今却成就了中国古代唯一一次成功的由南向北统一战争。 蒙古骑兵横扫欧亚的传奇,最终被一群安徽农民画上了句号。
1351年,黄河河工挖出独眼石人,瞬间点燃了红巾军起义的烽火。谁也没想到,这支头
闻史忆今阁
2025-10-04 01:06:54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