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岁脑瘫姑娘嫁50岁大叔,是父母的“托孤”还是真幸福? 前几天刷到一段婚礼视频,新娘小雅坐着轮椅,扎着粉色头纱,身边的新郎比她大24岁,身高刚到她肩膀,底下有人小声议论“这哪是结婚,分明是找护工”。可后来刷到小雅妈妈的采访,说“我和她爸都60多了,万一走了,她连口热饭都吃不上,有人愿意管她,我就谢天谢地了”,瞬间鼻子酸了。 这让我想起老家的堂姑,她小时候得过小儿麻痹,左腿不方便,30岁时,我爷爷奶奶也帮她找了个大12岁的姑父——姑父家里穷,没结过婚,人看着老实。一开始大家都不看好,觉得“各取所需罢了”,可去年我回老家,看见姑父正蹲在院子里,帮堂姑把裤脚挽起来,慢慢揉她水肿的腿,嘴里还念叨“今天太阳好,等会儿推你去村口买你爱吃的糖葫芦”。堂姑说,刚结婚时姑父也手忙脚乱,连她的康复操都记不住,后来慢慢学,现在比她自己还清楚“哪块肌肉要多揉会儿”。 其实小雅这样的情况,在残障人士婚姻里不算少见。中国残疾人联合会2024年发布的《残障人士婚姻家庭现状报告》 里提到,近40%残障人士的婚姻由家人主导促成,核心诉求都是“找个能照顾的人”;但报告也指出,那些能长久的婚姻,光有“照顾”不够——超过70%幸福感高的家庭,夫妻间会一起聊天、看剧,甚至一起学简单的手工,不只是“护工和病人”的关系。 网友对小雅的婚事看法截然相反。有人说:“父母没错!现实就是这么残酷,小雅生活不能自理,没人照顾才是真的难,这个大叔至少现在愿意担责,总比以后无依无靠强。” 也有人反驳:“这根本不是婚姻!大叔是没更好的选择才答应,小雅是被父母安排,哪天大叔累了、厌了,小雅怎么办?把婚姻当‘托孤’,太不把小雅的感受当回事了。” 我倒觉得,这场婚姻的关键,从来不是“年龄差”或“身高差”,而是“有没有把小雅当‘家人’,不是‘负担’”。如果大叔只是为了“有个家”而照顾,父母只是为了“放心”而安排,那日子早晚会冷;但如果像我堂姑和姑父那样,慢慢生出“我想陪你好好过”的心意,哪怕一开始是“凑活”,也能熬出暖。毕竟,幸福不是“条件多匹配”,而是“有人愿意把你的难,当成自己的事”。 不过我一直有个疑问:如果家里有残障亲人,你会像小雅父母这样,先找个“能照顾的人”促成婚姻,还是宁愿多等几年,帮亲人找个能聊到一块儿、真心疼她的人?毕竟“照顾”可能会累,但“真心”才能扛住一辈子的累,大家会怎么选?
26岁脑瘫姑娘嫁50岁大叔,是父母的“托孤”还是真幸福? 前几天刷到一段婚礼
用眼看世界
2025-09-29 12:16:59
0
阅读: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