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濮阳,一名男子的生活突然被“飞来横财”打乱。9月7日,他像往常一样打开手机银

上海姚哥 2025-09-27 13:52:43

河南濮阳,一名男子的生活突然被“飞来横财”打乱。9月7日,他像往常一样打开手机银行,却发现账户里多了一笔1300元转账。钱来得突兀,付款人是个叫“杨爽”的陌生名字。男子心里一沉,他坚信天上不会掉馅饼,钱来得莫名其妙,背后一定隐藏着陷阱。于是,他第一时间联系银行,客服提醒他立刻报警,他也果断去了派出所报案。 本以为报了警,就等警方调查,事情能就此平息。没想到,这才是噩梦的开端。4天后的9月11日,男子的手机被陌生电话疯狂轰炸。接通电话,对方口气凶狠:“你在‘5秒速借’APP借了钱,现在该还了!”男子愣住了,自己根本没听过这个平台,怎么就成了借款人?可对方根本不听解释,直接甩出还款金额:2430元。短短四天,1300元就滚成了2430元,相当于每天多出280多元利息。 男子拒绝还款,态度坚决:“我没借过钱,已经报警了!”电话那头的人顿时恶语相向,还要求他加联系方式。被拒绝后,电话仍旧一遍遍打来,骚扰不断。更离谱的是,第二天,9月12日,还款金额再次飙升至3731元。对方继续威胁:“要是不还,就别想过安生日子,你的亲朋好友也跟着遭殃。” 面对接连不断的骚扰,男子心里开始发慌。他怀疑自己是否点开过什么非法链接,不小心泄露了个人信息。但回忆再三,他完全想不起任何相关操作。眼看事情愈发严重,他决定寻求媒体帮助。 记者介入后,拨通了所谓“5秒速借”的催收电话。电话那头自称是平台工作人员,一口咬定男子是通过短信广告点击链接,自愿完成了人脸认证并提交了借款申请。当记者要求出示借款凭证时,对方却以“保护客户隐私”为由拒绝提供。在记者多次追问下,态度急转直下,竟然直接承认:“对,这就是高利贷。”甚至还反过来威胁记者:“你敢打电话问?小心点!我们有专门的催收人员,钱想赖掉?门都没有!” 记者随即调查发现,“5秒速借”根本查不到任何工商注册信息,无论在应用市场还是网络公开资料中,都没有这家公司的正规记录。唯一留下的痕迹,就是大量投诉:不少网友今年4月、5月就遇到过类似情况,都是账户无端收到钱,然后被疯狂催收,利息一天一个价。 警方目前已介入调查。 那么,从法律角度,这种“强行借款”的套路该如何认定?首先,《关于办理非法放贷刑事案件若干问题的意见》第一条规定:未经监管部门批准,或超越经营范围,以营利为目的,经常性地向社会不特定对象发放贷款,扰乱金融市场秩序,情节严重的,依照刑法第225条第(四)项以非法经营罪定罪处罚。所谓“5秒速借”,既没有审批,也没有注册,却在大规模放贷,这已经踩中法律红线。 其次,《刑法》第274条规定,敲诈勒索公私财物,数额较大或者多次敲诈勒索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数额巨大或者有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情节特别严重的,处十年以上。这起案件里,杜先生根本没有真实借款,对方却通过强行转账+高额利息+威胁恐吓的方式逼迫其还钱,不仅数额较大,还伴随持续威胁,完全符合敲诈勒索的构成要件,应当依法追究刑责。 再从民事层面分析,借贷关系的成立需要双方有真实意思表示。杜先生没有注册,没有点击确认,也没有签署任何合同或协议。这笔所谓的“借款”自始至终无效。对方打钱到他账户,不是善意赠与,而是有预谋的陷阱。其后的一系列骚扰,属于恶意侵权。 类似的案例并不少见。2023年,在江苏,就有受害人账户被无端打入几百元,结果几天后被疯狂追债,利息滚到几倍之多。在山东,有人因为害怕威胁,硬是掏了几千元所谓“违约金”,可对方依然不依不饶。套路几乎如出一辙:先转钱,再施压,让人防不胜防。 这些案件有一个共通点:受害人如果胆怯退让,就会一步步陷入深渊。因为对方的真正目的,不是收回本金,而是榨取更多不当利益。用威胁、恐吓制造心理压力,逼人就范。 杜先生的应对,是典型的正确做法。他没有贪图“意外之财”,第一时间报警,也选择了媒体曝光,既保护了自己,也让更多人提高警惕。相比之下,那些因为害怕而选择妥协的人,往往反而成为这类骗局的“优质目标”。 这起案件带给社会的警示非常直接:陌生转账千万别碰。如果突然收到一笔来路不明的钱,正确做法是立刻联系银行、报警备案,并保留转账凭证。绝不能因为侥幸心理擅自使用,否则一旦陷入陷阱,可能会被对方倒打一耙。与此同时,对于手机上的陌生广告、短信链接,千万不要随意点击,更不能随便填写个人信息、做所谓的人脸认证。

0 阅读:26
上海姚哥

上海姚哥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