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数学13年,我删掉了试卷上的2道题 昨晚批改下周的教案时,我盯着“异分母分式加减”课时的拓展题愣了神——两道综合求值题里赫然藏着分式除法运算。手边的红笔悬了半天,最终还是把题目划掉重编了。这个动作,让我想起刚当老师那年踩过的“坑”。 2012年我初登讲台,总怕学生“吃不饱”,每次备课都刻意加几道“拔高题”。就像在同分母分式加减的课时里,硬塞了需要因式分解通分的题目。结果课堂上一片沉默,前排的男生咬着笔杆皱眉,后排的女生直接小声问:“老师,这个分母怎么拆啊?” 那天课后我翻了三遍教材,才发现因式分解要下节课才讲。更扎心的是,后来批改作业时,有个孩子在错题旁写:“老师,我觉得自己好笨,连你加的题都不会做。”那行歪歪扭扭的字,让我至今想起都难受。 后来教的班多了,才慢慢发现教育里藏着“节奏密码”。上周讲异分母分式加减,我先让学生用彩笔圈出分母的不同因式,再分组找最简公分母。有个平时不爱发言的女生举手:“老师,就像找两个盒子的共同收纳箱,得把所有格子都装进去!”一句话点透了通分的本质。 可当我拿出那份带除法的拓展题时,刚刚亮起来的课堂又暗了下去。有学生怯生生地问:“÷号变成×号要倒分子分母吗?我们还没学过。”那一刻我突然明白,所谓的“拓展”从来不是超前灌输,就像给刚学走路的孩子穿高跟鞋,看似在“加速”,实则在消耗他们的信心。 这些年见过太多急于求成的教育:小学三年级讲五年级的方程,初中刚学整式就练分式化简,家长群里总在传“提前学才不会落后”。可数据里藏着真相,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的调查显示,超70%家长每天为孩子操心至少3件事,62%的孩子因此感到压力,而“跟不上进度”是焦虑的主要来源之一。 就像这次重编的题目,把除法换成纯加减后,课堂氛围完全不同。学生们拿着因式分解后的分母讨论,有人发现“x²-1”是平方差,有人立刻算出最简公分母。代入求值时,有个男生特意举手提醒:“x不能取1,会让分母为0!”那种主动思考的光芒,比做对超纲题更动人。 “双减”政策推行这些年,我们总在说“提质增效”,可真正的“效”从不是速度。就像异分母分式加减,得先懂因式分解,再找最简公分母,通分后才能计算,每一步都急不得。教育从来不是赶工期的工程,而是种庄稼的过程——该浇水时浇水,该施肥时施肥,错过了节气,再努力也结不出好果实。 今早刚进教室,昨天提问的女生塞给我一张纸条:“老师,新题目我全做对啦!”字迹工整,末尾画了个笑脸。我突然觉得,删掉两道题的意义,远不止避免超纲那么简单:它是在告诉孩子,学习不必追着跑;也是在提醒自己,教育最珍贵的“慢”,藏在尊重成长节奏的细节里。 你们在辅导孩子或备课的时,遇到过“超前教学”的情况吗?你觉得学习该赶进度还是等节奏?欢迎在评论区聊聊~ 分式学习
我数学不太好,有没有那个大神会的?
【2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