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法院太给力了!”2024年3月24日,七旬老人在家人陪同下,去西湖某景区游玩,在石凳上休息时突然后仰摔倒死亡,家属索赔77万,法院判决让人拍手叫好!网友:如果这个案子全国的法官都能认真学习,法治成就就会显示出来! 据南方都市报9月14日报道,一桩发生在2024年杭州西湖的悲剧,在今年1月,以一纸驳回77万余元索赔的判决收尾,却意外收获了网上一片叫好。 72岁的施某平日里大多足不出户,很少出去旅游。 家人们见老人整日宅在家中,便心生一计,趁着天气晴好,带他出去走走、散散心。 经过几轮商议,大家一致决定去西湖游玩,顺便拍些照片留作纪念。 这次出行共有七人,除了施某,还有六个人,大家一行人热热闹闹,车上说说笑笑,气氛轻松愉快。 抵达西湖景区后,家人们去排队买门票,只留下施某一人在景区小道旁稍作停留。 老人本就年纪不小,这一路走来,虽然风景宜人,但体力难免有些吃不消。 他环顾四周,看到一块石凳子,便慢慢走过去坐下,想借此歇一会儿。 石凳旁的小水渠里流水潺潺,反射着阳光,水面上微风拂过,泛起一圈圈涟漪,景色宁静而柔和。 施某盯着水面,眼神渐渐放松,心情也随之舒缓。 可是,老人年纪大了,身体的平衡感已不如从前。 他不自觉地向后靠了下去,本能反应是想要倚靠石凳,没想到石凳边缘下方空隙较大,一不小心整个人直接后仰倒地。 疼痛瞬间袭遍全身,施某尝试着站起来,却发现手脚无力,根本动弹不得,只能在石凳旁呻吟。 正在这时,景区的保安巡逻经过,注意到石凳旁有位老人仰躺在地,神情痛苦,动也动不了。 保安连忙上前,蹲下查看他的情况。 保安立刻意识到情况紧急,很快联系到了施某的家人,家人得知消息后,立刻赶到现场。 一路上,大家心急如焚。 看到老人时,家人赶紧蹲下搀扶,轻轻帮她调整姿势。 同时,家人拨打了急救电话,经过现场初步评估,医护人员小心翼翼地将他抬上担架,送往医院。 施某在救护车送达医院后,经过紧急抢救和初步检查,医生诊断其腰椎和骨盆严重骨折,需要立即手术。 手术顺利完成后,被转入重症监护室(ICU)进行观察和治疗。 由于年事已高,加之摔倒造成的身体创伤严重,施某的各项生命指标异常脆弱。 住院期间,接连出现多脏器功能衰竭、心肌梗死、心力衰竭等严重症状,医生不得不为他实施多项治疗措施,全力维持生命体征。 年迈的身体和连串并发症让施某的恢复非常缓慢,医生也多次向家属说明情况,提醒风险依旧存在。 经过多次商讨和权衡治疗风险与生活质量,家属最终决定,于同年11月8日安排施某出院,转至另一家医院继续护理和康复。 在出院当天,施某的身体状况急剧恶化,尽管家人和医护人员尽力抢救,仍不幸离世。 家人的悲痛无以言表,整个家庭陷入深深的哀伤和自责之中。 悲痛之余,家人回想整个事件的起因,认为如果当时景区石凳设计得更安全,带靠背或有防滑措施,施某也不会因后仰摔倒而遭受这一系列致命伤害,要求景区索赔28万,法院会怎么判? 法院的判决说得很直白,家属没尽到看护责任,这不是苛责,而是点明了一个常识,最贴身的守护,是任何公共设施都给不了的。 再来看景区这边,他们的责任是不是无限的? 事发的那个地方,其实只是个停车场到景区的过渡通道,并不是核心游览区。 事实上,景区并非什么都没做。 旁边就是河道,他们砌了超过一米高的石护栏,这已经是在防范最大的公共风险了。 老人摔倒后,保安也在三分钟内赶到了现场,尽到了及时的救助义务。 说白了,景区的责任是防范环境本身的危险,而不是为每个人的个人健康状况买单。 杭州西湖区法院没有和稀泥,没有出于同情搞个“人道主义补偿”,而是干脆利落地驳回了全部诉求。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呢?
“这次法院太给力了!”2024年3月24日,七旬老人在家人陪同下,去西湖某景区游
文史小将
2025-09-26 14:27:09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