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当年的忧虑现今已一一应验!他曾坦言,中国不应该盲目仿效西方国家,强迫农村居

历史破局者 2025-09-25 17:22:38

毛主席当年的忧虑现今已一一应验!他曾坦言,中国不应该盲目仿效西方国家,强迫农村居民迁往城市。相反,他提倡培育农村的集体经济,创造农民的就业机会,让他们得以在家乡谋生。 说起毛主席对农村的那些想法,总觉得像老一辈人聊天时,提起自家地里的庄稼,总带着点长远眼光。早年间,中国那时候的农村,土地多在地主手里,农民日子过得紧巴巴,生产力低,革命队伍也得靠山里养活。毛主席带着人上井冈山,不是随便找个地方躲着,而是实打实从农村经济入手。他推动土地改革,分田到户,但没停在那儿,就开始琢磨怎么让农民联合起来办合作社。井冈山土地法出来后,边界地区的农民开始组织互助组,交换耕牛、工具啥的,春耕时大家轮流帮忙,产量就上去了。这不是空想,实际操作中,宁冈县的农田翻新了不少,磨坊建起来,粮食储备也稳了。 其实,这步棋下得早,就为后来农村自立打基础。 后来到了延安,情况更复杂,黄土高原上风沙大,地薄,毛主席还是坚持互助合作那套。党员们带头,农民推着车运土开梯田,挖渠引水,集体力量一使劲,荒坡就变良田了。陕北的粮食从勉强够吃,到能支持根据地运转,这变化是通过组织起来的劳动换来的。毛主席的思想里,农村不是城市的后院,而是根基,得靠集体形式激发活力,避免散沙一盘。解放后,这思路延续下来,新中国一成立,就从土改起步,逐步推向合作化。1950年代初,互助组到处开花,农民们凑钱买农具,轮流用,效率高了不少。到1955年,农业合作化运动加速,半社会主义合作社户数猛增,几个月就新增5000多万户。 毛主席亲自为《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写按语,点明少数民族地区也能走这条路,驳了那些保守念头。序言里他强调,农业合作化快了,工业、教育啥的也得跟上,别让农村掉队。 再往前推,1956年那按语里,毛主席直指农村要办社队企业,发展手工业、副业,让农民本地就有活干。想想看,那时候工业基础弱,城市吸人太多,农村就空了,他早看出这毛病。次年人民公社一搞,全国乡村都动起来,公社不光管田地,还管生活、生产一体。工农商学兵五位一体,说白了就是让农村多腿走路。结果,1958到1970年间,水利建设大干快上,全国建起大中小水库8万多座,灌溉面积从2亿亩左右窜到7亿亩。 淮河治理、红旗渠这些工程,社员们集体上阵,土石方挖了上百亿立方米,长江中下游的旱涝保收田就多了1亿多亩。粮食产量翻番,棉花、油料也跟着涨,这不光解决了温饱,还为工业腾出手来。公社的副业队办砖厂、纺纱,社员从田里转车间,工分一算,收入稳当多了。 这些年,公社虽散了,但那股子自力更生的劲没丢。80年代改革开放,城市工厂火热,农村人蜂拥出去打工,本意是增收,可渐渐露馅了。农村空心化越来越明显,年轻人一走,留老人孩子,地撂荒,村子冷清。2024年数据摆那儿,全国农民工近3亿人,外出务工的1.79亿多,跨省流动一大半。 农村60岁以上老人占了近15%,劳动力老龄化严重,耕地撂荒率超15%。城市呢,车堵人挤,房价高,雾霾缠身,这些“城市病”毛主席当年就预警过。西方模式不适合中国国情,农村是根本,不能牺牲它换城市繁荣。农民工一年到头在外,挣钱多点,可家不成家,孩子教育跟不上,老人没人管,这账算下来,亏大发了。 如今,国家推乡村振兴战略,正接上毛主席那根线。不是简单回老路,而是结合新情况,发展新型集体经济。村集体股份合作社、村公司这些形式,农民入股分红,集体资金投产业,加工厂、旅游啥的都上。像贵州毕节,有些村就用股份制建强村公司,经济发达村占了20%左右,经营性资产一盘活,收入就稳。 山东寿光的蔬菜电商,冷链加网络,2023年农村电商交易额2.5万亿,2024年估计更高。 农民在家门口卖货,年轻人返乡用无人机撒肥,劳力省一半。土地流转虽有卡壳,金融支持也在加码,涉农贷款比例升了。村社合一的合作社,推动资产开发,公共服务不丢,经营性也强。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就是要让农村有造血功能,产业链拉长,科技渗进去,生态护好。 毛主席的观点,本质上讲发展权平等,城市大点没毛病,但不能剥农村机会。集体经济对抗小农分散,组织起来才抗风险。今天的探索,像股份合作制改革,村集体拿资产建公司,市场对接顺了,农民增收有保障。 当然,障碍还有,宅基地流转慢,贷款少,但一步步来,总有出路。农民不是城市后备军,是国家根本,这话搁现在,还震人心。回看历史,从井冈山互助到公社水利,再到当下电商合作社,一脉相承,就是让农村人靠自己站稳脚跟。忧虑应验了,可路子也找着了,中国农村这块地,总得自己耕出花来。

0 阅读:0

猜你喜欢

历史破局者

历史破局者

打破迷局,解读历史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