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穆朗玛峰的北坡有这样一架梯子,这把梯子成为后来各国登山者,从北坡登上珠峰的必经

轩叔观察 2025-09-25 14:24:31

珠穆朗玛峰的北坡有这样一架梯子,这把梯子成为后来各国登山者,从北坡登上珠峰的必经之路,原来,这把梯子是1975年中国登山队第二次攀登珠峰时安装的。[无辜笑] 1960年5月25日凌晨4点,中国登山队员王富洲、贡布、屈银华面对这面岩壁陷入困境,常规的攀岩技术在这里完全失效,队员刘连满提出了一个大胆的想法,用人体搭建活梯。 屈银华脱掉厚重的高山靴,只穿着毛线袜踩在刘连满的肩膀上,零下30度的严寒中,毛线袜很快被锋利的岩石划破,脚底直接接触冰冷的岩面,他咬牙坚持了40分钟,终于找到一个可以借力的岩缝,帮助队友翻越了这道障碍。 这次成功登顶让全世界见证了中国人的攀登实力,但屈银华为此付出了双脚严重冻伤截肢的代价,更重要的是这种依靠人梯通过第二台阶的方式只能解决一时之需,无法为后续的登山活动提供安全保障。 1975年中国登山队决定彻底解决第二台阶的通行难题,负责后勤的罗志升找到西安飞机制造厂,提出了一个前所未有的要求,制造一套能在海拔8600米使用的轻质金属梯。 工厂技术人员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普通钢材在极低温下会变脆,而且重量对于登山者来说是致命负担,他们最终选择了航空级铝合金,设计了可拆卸组装的分段式结构,整套梯子重量控制在20公斤以内。 5月26日上午突击队长索南罗布带着这套特制梯子到达第二台阶下方,海拔8680米的高度让每一个动作都变得异常困难,队员们的血氧饱和度只有平地的三分之一,每安装一个螺栓都需要停下来喘气十几次。 安装过程中遇到了意想不到的麻烦,岩壁的硬度超出预期,普通钻头很快就报废了,队员们轮流作业,用了整整8个小时才将6段铝合金梯固定在岩壁上,其中最难的一段需要在几乎悬空的状态下完成操作。 第二天登山队员借助这架梯子顺利通过第二台阶,并在下午2点30分成功登顶,队医潘多成为世界上第一个从北坡登顶珠峰的女性,这一纪录至今仍被载入登山史册。 这次登山还有一个重要收获,他们使用精密仪器重新测量了珠峰高度,得出8848.13米的数据,比此前的测量结果更加精确,这个数据后来成为国际公认的珠峰官方高度。 从1975年到2008年的33年间,总共有1300多名来自不同国家的登山者通过这架梯子登上珠峰,日本、韩国、美国的登山队都曾在这里留下足迹,他们亲切地称这架梯子为“中国梯”。 随着登山技术的进步和装备的改良,2007年登山向导在中国梯右侧安装了一架更高、角度更合理的新梯子,新梯子采用了更轻的材料和更科学的设计,进一步提升了通过效率。 2008年服役33年的中国梯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登山向导小心翼翼地将它拆卸下来,运回拉萨的珠峰登山博物馆,这架见证了无数登山者梦想的梯子,如今静静地陈列在展厅中,成为那个时代攀登精神的象征。 网友们感慨万千: “这才是真正的中国精神!一架梯子,承载了一代人的勇气和奉献,看得我热泪盈眶。” “以前只知道登珠峰难,没想到背后有这么多惊心动魄的故事。向老一辈登山英雄致敬!” “1300多人通过这架梯子登顶,它不仅是工具,更是人类团结协作的象征,希望未来能去拉萨博物馆亲眼看看‘中国梯’!” “登山队员在零下30度脱靴攀岩,用身体搭人梯……现在的年轻人真该学学这种不畏艰难的精神!” “原来珠峰北坡曾被外国人视为‘死亡路线’,是中国登山队打破了偏见,太提气了!” “潘多作为首位从北坡登顶的女性,她的故事值得被更多人记住!女性力量同样能征服世界之巅。” “科技在进步,但‘中国梯’背后的拼搏精神永远不会过时,这才是我们应该追的‘星’!” 如果你有机会面对当年的登山队员,最想对他们说些什么? 官方信源: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0 阅读:54
轩叔观察

轩叔观察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