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军事专家说,若美俄打起来,全球会有50亿人死亡。 但如果美国和中国爆发核战情况如何? 中国院士给全国人民吃了一颗定心丸。 中国院士一句 “防得住”,可不是随口给安慰,而是几十年砸在防御体系上的真金白银堆出来的底气 —— 这盾牌不是单层薄铁皮,是里三层外三层、海陆空都能罩住的 “金钟罩”。 早在上世纪 90 年代,中国就盯着反导这块硬骨头啃了。 那时候国际上能玩明白 “子弹打子弹” 的就美国一家,咱们科研团队抱着 “别人有的咱也得有” 的劲,从基础算法到试验设备一点点抠。 2018 年 4 月,中国又一次陆基中段反导试验成功,这次试验公开数据里提到拦截高度突破 250 公里,比美国 “萨德” 180 公里的上限高出一大截.。 更有意思的是,咱们不只靠陆基当 “门神”,055 型驱逐舰上装的海红旗 - 9B 导弹,把反导防线拉到了海上,不管对手从哪个方向射来导弹,海面能拦、陆地能挡,相当于给国家裹了层 “海陆双保险”。 还有红旗 - 22 防空导弹当补充,它射程能到 120 公里,专门收拾那些漏网的中低空目标,不像有些国家的防御网全靠陆基撑着,咱们是海陆空三路都有人 “站岗”,漏网之鱼想钻空子可没那么容易。 光防不还手可不行,核时代的安全得 “盾硬矛也尖”。东风 - 31AG 就是咱们手里的 “灵活长矛”,这玩意跟东风 - 41 比起来,个头小点儿但机动性更绝 —— 发射车能在高原冻土、山区林地随便跑,不用依赖固定发射场,开到个隐蔽的山沟里,半小时就能展开发射,打完收车就跑,对手想盯着它都难。 它射程 1.1 万公里,从西北内陆发射,就能覆盖主要战略目标,还能装 6 枚分导式弹头,每枚都能自己变轨,就像扔出去的石子还能拐弯,对手的反导系统想把它们全拦住,除非有 “三头六臂”。 水下还有 094A 型核潜艇当 “暗哨”,之前老说它噪音大,现在改进后贴了新型消声瓦,换了低噪音推进器,噪音降到 115 分贝,跟美国 “俄亥俄” 级的 110 分贝就差一点点,再加上新一代 096 型核潜艇在研,据说要用上泵喷推进技术,到时候噪音能压得更低,往第二岛链外一藏,对手的声呐想找它,跟在大海里捞针差不多。 中国说 “不首先使用核武器”,可不是怕事,是有 “挨了打还能打回去” 的底气。西南山区那些传说中的 “地下长城”,不是瞎编的 —— 洞体能抗住百万吨级核弹的冲击波,指挥中心、导弹仓库、人员掩体全在里面,就算地面受了打击,地下还能正常运作。 而且咱们的指挥系统搞的是 “分布式”,不像有些国家把指挥中心集中在一两个地方,咱们在不同区域设了好几个备用节点,就算一个被端了,另一个马上能接过来,绝不会断了指挥链。 陆基导弹藏在广袤国土里,核潜艇游在深海里,反导系统海陆空都布着,这一套组合拳下来,对手要是真想动歪心思,得先琢磨琢磨:打过来的导弹能不能突破咱们的防御?就算突破了,咱们能不能马上打回去? 反导领域有个说法,“一次成功试验不如百次数据积累”,咱们的防御体系就是这么攒出来的。从邓稼先那代人在戈壁滩上啃干粮搞核试验,到现在科研团队在实验室里优化反导算法,几十年没断过档。 东风 - 5B、东风 - 31AG、东风 - 41 三款洲际导弹一起亮相,海红旗 - 9B 也跟着 055 大驱展出,明眼人都能看出来,这不是单一装备秀肌肉,是整个防御体系的 “全家福”。 中国院士说 “手段不止一套”,其实就是告诉大家:咱们的盾牌不是纸糊的,长矛也不是玩具,真到了关键时刻,能护着全国人安稳过日子。毕竟在核时代,能安安稳稳过日子,靠的从来不是别人的仁慈,而是自己手里实打实的防御能力。
美国有没有机会击败中国?可以说,以前有,现在没有了。中美最危险,最容易爆发冲突的
【107评论】【196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