刷到一个直播,给我看愣了。 西南大学的三个女研究生,正儿八经的硕士在读,在直

星星婉 2025-09-21 10:37:14

刷到一个直播,给我看愣了。 西南大学的三个女研究生,正儿八经的硕士在读,在直播间里讲怎么提高数学成绩。 这届学霸搞钱搞流量的方式,已经进化到这种程度了?!一边啃文献一边做主播,硬生生把高数讲成了段子现场。 那天刷短视频的时候,无意间划到这个直播间,本来手都要划走了,就听见里面有人说“高数这玩意儿,就怕你把它当老古董,其实它跟咱们喝奶茶、攒快递没两样”,我一下子就停住了。点进去的时候,屏幕里正坐着三个女生,面前摆着平板和手写笔记,没有花里胡哨的背景,也没有夸张的话术,其中一个扎马尾的女生正拿着笔在白板上画:“你们看这个求极限,就像追奶茶店的新品,你得知道它最终会停在哪,别跟丢了定义域这个‘限购规则’,不然再怎么算都是白搭。” 弹幕里瞬间炸了,有人刷“第一次觉得极限不绕了”,还有人问“学姐,那积分怎么总记混啊?”另一个戴眼镜的女生接话,顺手拿起桌边的快递盒:“这还不简单?你每天攒一个快递盒,这叫微分;攒一个月把盒子打包卖了,这叫积分,本质都是‘凑一起算总账’。你要是记不住,下次拆快递的时候多琢磨琢磨。”这话一出来,连我这个早就跟高数说“拜拜”的人,都忍不住跟着笑,脑子里还莫名闪过当年被积分支配的恐惧——要是那时候有人这么讲,说不定我也能少掉几根头发。 其实现在大学里,高数一直是不少人的“痛点”。我表妹去年刚上大一,第一次月考高数就挂了,跟我吐槽“老师上课跟念课本似的,板书密密麻麻全是公式,听着听着就走神了”。市面上的网课要么太严肃,听十分钟就犯困;要么太随意,知识点讲得稀碎,还总插广告。这三个女生不一样,她们太懂这种“难”了——直播里讲错题的时候,会自嘲“我当年第一次做这个题,把sin和cos搞混,导师还笑我‘三角函数都认不全,怎么搞科研’”;有人问“学姐会不会觉得直播耽误学习”,她们就笑着展示自己的日程表:早上八点去实验室,下午泡图书馆啃文献,晚上八点到九点开播,九点半准时回到书桌前写代码。“哪敢耽误正事啊,直播是放松,也是帮自己巩固基础——把知识点讲明白的前提,是自己先吃透,反而对科研有帮助。” 也有人在评论区说“研究生应该把心思放在科研上,搞直播有点不务正业”。但我觉得,知识从来不是“藏在书里”的宝贝,能找到让更多人接受的方式传播出去,反而更有价值。这三个女生没搞乱七八糟的套路,直播间里没有夸张的带货,偶尔挂个自己整理的笔记链接,还会特意说“笔记不用买,关注直播间,每周五免费发电子版”。有一次直播,一个大一学生说自己高数挂科后很焦虑,怕影响保研,其中一个女生就耐心帮他梳理错题,还分享自己的笔记方法:“把错题按‘公式记错’‘思路走偏’‘计算失误’分类,下次复习的时候针对性补,比盲目刷题管用。”后来那个学生第二次月考过了,特意来直播间报喜,弹幕里全是“太暖了”“跟着学姐学,我这次也及格了”。 以前总觉得“学霸”是高高在上的,埋在书堆里,说话都是学术腔。但这三个女生让我觉得,优秀的人从来不会被“标签”困住——她们能在实验室里认真搞科研,也能在直播间里用段子讲高数;能把复杂的知识变简单,也能在帮助别人的时候收获快乐。这种“接地气”的努力,比单纯的“学霸光环”更让人觉得亲切,也让更多人明白:学习不一定是枯燥的,知识也可以很有趣。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0 阅读:0
星星婉

星星婉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