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牌扔脸,连扇耳光”:12岁初一男生刚入学,频遭年轻女班主任体罚;济南当地发通报,警方立案调查 “看到老师一遍一遍将孩子的名牌丢在地上,让他蹲下身捡拾,然后连续掌掴面部七八次,我感觉心在滴血。”付女士说,她不理解,12岁的儿子究竟做错了什么,会被30岁左右的女班主任老师这样欺凌。 付女士第一次发现儿子不对劲,是在孩子入学后的第三周。那天傍晚,儿子背着书包进门时头埋得低低的,往常叽叽喳喳说学校趣事的小嘴抿得紧紧的,吃饭时筷子拿得都有些不稳。她追问了好几次,孩子才支支吾吾说“老师批评我了”,可眼里的恐惧藏都藏不住。直到周末帮孩子洗校服,她摸到儿子衣领内侧沾着的硬邦邦的东西,翻出来一看,竟是被揉得皱巴巴的姓名牌,边角都磨破了——这是学校刚发的,每个学生都要别在胸前,怎么会变成这样? 追问到半夜,孩子才哭着说出真相:那天上课他低头捡了支掉在地上的笔,被班主任看见了,当场就把他的名牌扯下来扔在地上,厉声让他“跪着捡”。他吓得腿都软了,刚蹲下去,老师的巴掌就扇了过来,一下接一下打在脸上,打得他耳朵嗡嗡响,周围同学的目光像针一样扎在身上。“妈妈,我不敢说,老师说要是敢告诉家里人,下次打得更狠。”孩子抱着她的胳膊,浑身还在发抖,付女士这才注意到,儿子的脸颊虽然没明显红肿,但耳根后有一块淡淡的淤青,是被巴掌边缘扫到的。 她气得当晚就想冲到学校找老师对峙,可转念一想,没有证据,老师要是不认账怎么办?第二天一早,她悄悄在孩子书包侧面缝了个微型录音笔——不是想窥探孩子隐私,实在是怕儿子再受委屈时,连个说理的凭证都没有。没想到,这一录,竟录下了更让人心寒的画面。周三下午的自习课,录音笔里传来老师尖利的声音:“叫你答题声音小,耳朵聋了?”接着是东西落地的声响,然后是孩子压抑的抽泣,再后来,就是清脆的巴掌声,一下、两下……付女士数着,整整八下,每一下都像打在她自己心上。 拿着录音和磨破的名牌,付女士找到了学校。可教务处的回应让她凉了半截:“这位老师刚入职两年,平时挺负责的,可能就是教学方式严厉了点,不至于体罚吧?”直到她把录音放给校领导听,对方才沉默了,说要“调查核实”。可这一核实,就没了下文,倒是孩子回来后说,老师找他谈过话,眼神冷冷的:“你妈妈倒是挺会告状。”付女士越想越怕,干脆直接报了警,同时把证据发给了当地教育部门。 没过几天,济南当地就发了通报:经初步调查,涉事班主任存在体罚学生行为,已暂停其教学工作,警方也已立案调查,后续会依法依规处理。消息传出来,不少家长都炸了锅——有家长说,自家孩子也被这位老师“批评”过,让孩子站在教室后罚站一节课,还说“笨得像头猪”;还有家长翻出班级群聊天记录,老师经常在群里点名批评学生,语言尖刻,比如“某某某家长,你家孩子上课走神,是不是家里没人管?” 可最让人心疼的还是那个12岁的孩子。自从事情闹开,他再也不敢提去学校,每天早上醒来就说肚子疼,晚上睡觉还会突然惊醒,抱着枕头喊“别打我”。付女士带他去看心理医生,医生说孩子出现了轻度创伤后应激反应,需要长期疏导。“我送孩子去学校,是想让他学知识、长见识,不是让他去受欺负的。”付女士红着眼眶说,她不明白,一个本该教书育人的老师,怎么会把“严厉”变成“欺凌”,把对学生的引导,变成了对孩子尊严的践踏? 这件事也戳中了很多家长的痛点:现在的孩子大多敏感,老师的一句话、一个动作,都可能影响孩子很久。教育讲究“因材施教”,可“体罚”从来不是“严厉”的代名词,而是对教育初心的背离。就像有位老教师说的:“好的教育,是把学生当成平等的个体去尊重,而不是把自己当成权威,用暴力去压制。”涉事老师才30岁,本该是和学生能好好沟通的年纪,却用最粗暴的方式对待一个刚入初中、还在适应新环境的孩子,这背后,不仅是教学方法的问题,更是对“教师”这个职业的不尊重。 如今,警方还在进一步调查,涉事老师的最终处理结果还没出来,但这个12岁男孩心里的伤,恐怕不是一句“处理到位”就能抚平的。这件事也该给所有教育者提个醒:教育的本质是爱与包容,不是强权与体罚;老师的手,应该是用来牵着孩子往前走的,而不是用来扇向孩子脸颊的。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名牌扔脸,连扇耳光”:12岁初一男生刚入学,频遭年轻女班主任体罚;济南当地发通
三事堂
2025-09-20 10:57:31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