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日,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突然对五常开炮,直接挑明安理会的规矩过于陈旧,亟须进行改革。改革的第一把火就得对着五常的一票否决权。对此,英法不痛不痒地表示赞成,美俄则相对沉默,中方最终出场进行表态。 过去三年,安理会因否决权陷入的“瘫痪”场景,几乎成了国际政治的黑色幽默:2025年加沙地带人道危机中,美国连续五次动用否决权,14个国家赞成的停火决议沦为废纸。 俄乌战场上,俄罗斯的否决权像一堵墙,将西方谴责提案挡在门外。联合国官网数据显示,五常近三年行使否决权的次数创下冷战后新高,而全球超70%的民众认为,这个“世界最高安全机构”正在“失效”。 真正点燃改革导火索的,是英法两国在9月16日联合提交的提案。这份文件提出:当发生种族灭绝、战争罪或大规模平民伤亡时,五常行使否决权必须向联大公开说明理由,并接受“合理性审查”。 更微妙的是,他们建议建立“触发机制”——只要联合国秘书长或三分之二会员国认定危机达到阈值,五常需自动“克制使用否决权”。这份提案看似温和,实则暗藏锋芒:它试图将否决权从“绝对权力”变为“有限特权”,而触发条件恰好覆盖了美俄近年最频繁使用否决权的领域。 英法的算盘打得精明。作为五常中否决权使用次数最少的国家(法国9次、英国30次),他们既能在道德高地占据优势,又不必担心自身利益受损。 但更深层的动机,是试图通过制度变革重塑西方话语权——若按提案逻辑,未来安理会决策可能更依赖联大多数表决,而北约32个成员国的投票权重,足以让西方阵营形成压倒性优势。 面对这场“权力游戏”,美俄选择了沉默。美国近三年在巴以、叙利亚等问题上动用否决权21次,俄罗斯在乌克兰问题上使用14次,两国均将否决权视为维护战略利益的“最后保险”。 俄罗斯总统普京曾直言:“否决权是防止西方将安理会变成‘一言堂’的防火墙。”而美国国务院内部文件显示,白宫认为“任何削弱否决权的尝试,都等同于剥夺美国维护盟友的能力”。 中国的表态则展现出东方智慧。9月18日,中国常驻联合国副代表孙磊在改革工作组会议上提出五点建议,涵盖“务实高效”“平衡三大支柱”等原则,却对否决权问题只字未提。 这种“不表态的表态”背后,是中国自1971年恢复席位以来仅使用8次否决权的谨慎记录——每次出手都聚焦核心利益,如2017年否决涉缅决议以反对外部干涉,2022年否决叙利亚跨境人道救援延期以维护主权。中国的立场很明确:改革应优先增加发展中国家代表性,而非触动否决权这个“国际秩序稳定器”。 这场博弈的本质,是权力与道义的较量。支持改革者认为,否决权诞生于二战后的权力真空,如今已沦为“大国博弈的工具”;反对者则警告,废除否决权可能导致安理会被“多数暴政”绑架,中小国家将失去制衡强权的最后屏障。 古特雷斯显然深知其中凶险——他特意强调“改革不是推翻现有秩序,而是修复失灵机制”,试图在理想与现实间寻找平衡点。 但历史经验表明,联合国改革从来不是技术问题,而是权力再分配的战争。1945年《联合国宪章》规定,修改安理会结构需五常一致同意且联大三分之二支持,这条“双重保险”条款,让任何改革提案都难以突破“五常共识”的天花板。英法提案虽获80多个国家联署,却连安理会的门都进不去;古特雷斯的呼吁再激昂,最终仍需五常点头。 这场闹剧的结局,或许早已写在历史里。当大国将否决权视为“护身符”,当中小国家把改革当作“道德筹码”,联合国真正需要的或许不是权力结构的调整,而是重新回答那个根本问题:在21世纪,人类是否还能找到超越“零和博弈”的治理方案? 你认为否决权该保留还是改革?这场博弈中,谁才是真正的赢家?欢迎在评论区留下你的观点。
17日,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突然对五常开炮,直接挑明安理会的规矩过于陈旧,亟须进
鉴清评趣
2025-09-19 11:43:16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