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把俄冻结资产的13亿美元利息转给基辅,9月4日,俄罗斯的梅德韦杰夫马上放话:

鉴清评趣 2025-09-19 10:43:09

英国把俄冻结资产的13亿美元利息转给基辅,9月4日,俄罗斯的梅德韦杰夫马上放话:你们敢动这笔钱,我们就拿乌克兰的土地来抵。 自2022年俄乌冲突爆发以来,西方冻结了约3000亿美元的俄罗斯央行外汇储备及200亿美元的私人资产,但始终未敢直接动用本金。 此次英国绕过这一红线,选择将冻结资产产生的利息作为“对乌军事援助”,表面看是“既不违反国际法,又能支援基辅”的精妙设计,实则暗藏多重风险。 对乌克兰而言,13亿美元堪称“救命钱”。自2024年战事升级以来,乌军日均消耗炮弹超1万发,防空系统维护成本高达每月5亿美元,而国内税收仅能覆盖政府开支的30%。 这笔资金若用于采购火炮、无人机或防空导弹,确实能缓解前线压力。但问题在于,利息转移的代价远超账面数字——俄罗斯已明确将此视为“领土索赔权”的触发点,乌军每消耗一枚由俄资产购买的炮弹,都可能成为俄方扩大控制区的“理由”。 梅德韦杰夫的威胁并非空穴来风。自2023年起,俄军在扎波罗热、赫尔松等地实施“深度控制”:切断乌克兰电网后接入俄罗斯能源系统,废除乌克兰货币格里夫纳改用卢布,甚至将学校课程替换为俄罗斯历史教材。这些行动被外界解读为“将占领区永久俄罗斯化”的预演。 更令西方不安的是,梅德韦杰夫特意强调“抵偿土地不包括顿巴斯和新俄罗斯地区”——这意味着俄罗斯的领土诉求可能向第聂伯河西岸延伸。 据欧洲情报机构评估,若俄军在2025年冬季攻势中控制敖德萨州,乌克兰将失去80%的黑海海岸线,粮食出口命脉将被彻底掐断。这种“以战果抵金融损失”的逻辑,正在将冲突从军事对抗推向存亡博弈。 英国的“创新操作”在西方内部引发激烈争论。法国、德国央行行长公开警告,此举将摧毁欧洲金融中心的信誉——“若各国均可随意处置冻结资产,跨国企业将加速撤离欧洲”。 波兰、立陶宛等东欧国家则持相反态度,认为“安全威胁远大于经济风险”。就连美国内部也出现分歧,部分议员担忧俄罗斯可能冻结美企在俄资产,波音、埃克森美孚等巨头在俄业务或遭重创。 金融市场的反应更为直接。公告发布后,欧元兑美元汇率单日下跌0.8%,欧洲股市银行板块蒸发超200亿欧元。投资者用脚投票的背后,是对“资产武器化”趋势的深度恐惧——若国家资产可被随意征用,全球外汇储备的安全性将荡然无存。 对基辅政权而言,这笔利息资金更像一杯“毒药”。乌克兰已背负超1300亿美元外债,其中近半由美国银行持有,部分矿产资源已被抵押用于贷款。 接受俄资产利息援助,意味着将国家主权进一步抵押给西方,而俄罗斯的报复可能让乌克兰失去更多领土。这种“用土地换武器”的循环,正在将国家推向万劫不复的深渊。 最无辜的仍是普通民众。联合国难民署数据显示,2025年乌克兰境内流离失所者已超1200万,敖德萨港口的粮食运输量较战前下降90%。当大国在金融账本上计算得失时,乌克兰的农田在燃烧,学校在废墟中沉默,无数家庭在防空洞中等待黎明。 这场由13亿美元利息引发的风暴,暴露了国际秩序的深层脆弱性——当金融制裁与领土诉求直接挂钩,当国家资产成为博弈筹码,所谓的“规则”不过是强者的遮羞布。 梅德韦杰夫的“土地账本”或许荒诞,却精准戳中了现代国际关系的痛点:在绝对利益面前,道德与法律从来都是可妥协的选项。 那么,大家或许会问:这场博弈的终点在哪里?是俄罗斯真的“收割”乌克兰土地,还是西方因内部分裂而退缩?又或者,普通人的苦难能否唤醒某些人的良知?欢迎在评论区留下你的观点。 . 信源:《英国非法使用俄资产收益援乌梅德韦杰夫回应称或扣押英国王室贵重物品》今日俄罗搜RT

0 阅读:1
鉴清评趣

鉴清评趣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