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专家王德民被很多女生倒追,他提出两个苛刻条件,却有人例外 参考资料《王德民

史面的楚歌 2025-09-18 11:27:50

石油专家王德民被很多女生倒追,他提出两个苛刻条件,却有人例外 参考资料《王德民传记》 1963年,大庆油田的工地上总流传着个新鲜事儿,年轻的石油专家王德民被姑娘们追得直躲。 他那会儿二十来岁,中瑞混血的长相俊得扎眼,剑眉星目配着高鼻梁,往油井旁一站,连路过的卡车司机都要按两声喇叭。 可谁要是递封信、约个会,他准得推说"没工夫";要是姑娘们凑到他宿舍外等,他能抱着本《石油地质学》从窗户翻出去,裤脚沾着泥也不管。 最"绝"的是他提的两个条件:一不能打扰看书,二没时间约会。就这么着,一大片姑娘被他"劝退"了,唯独有个叫王日英的,偏不信邪,成了他心里最特别的那个。 要说这王德民啊,打小就跟"长相"没多大缘分。1937年2月,他在河北唐山出生,妈妈是瑞士人,生下来就是中瑞混血。 那年高考他滑了档,第五志愿才被北京石油大学录取。后来他常说:"不是我挑了石油,是石油挑了我。" 谁能想到,这个当初为滑档犯愁的小伙子,后来成了让中国石油自给自足的关键人物? 2013年,他18岁时的大学注册卡照片突然在网上火了。照片里的小伙子穿着蓝布衫,坐在教室课桌前,眼镜片厚得像瓶子底,可眼神清亮得能照见人。 网友们直喊"这才是学霸该有的样子",还给他封了"中科院最帅院士"的称号。 可记者采访他时,他却摆摆手:"不正经的人才谈论长相。"在他心里,能写进历史的从来不是脸蛋,是能让油田出油的技术,是能让国家甩掉"贫油国"帽子的本事。 1959年9月26日,全国都炸了锅——黑龙江大庆发现了特大油田!王德民正读大四,听说这消息,手里的课本差点没攥住。 大庆油田的消息像团火,烧得他坐不住。1960年毕业时,他本来有机会留在北京当老师,可他咬咬牙:"北京有再多书,不如大庆有一口油井。" 大冷天的,他裹着件旧棉袄就去了东北,下了火车直奔油田工地,成了试井队里最年轻的工人。 那时候的大庆,冬天冷得能把人冻僵。王德民是试井工,每天得和大伙儿扛着百十公斤重的仪器,在荒原上挪窝。 仪器沉得压得肩膀生疼,可他不敢歇,井下的数据晚了,整个区块的开采计划都得耽误。 饭点顾不上吃,就着冰碴子啃窝窝头;晚上住牛棚,冬天冷得被子结霜,夏天热得蚊子在耳边嗡嗡响; 到了雨季更遭罪,草棚漏雨,外头下大雨,里头下小雨,一晚上得挪好几回地方接水,床板潮得能拧出水。 可这苦没压垮他。白天干活,晚上别人歇着,他点着煤油灯学俄语,那时候苏联的石油资料最金贵,可全是俄文的。 他就这么熬了100多天,瘦得颧骨都凸出来了,笔记本写满了三大本,终于捣鼓出套"松辽法"。 这法子算油井压力的准头,比国外传来的"赫诺法"高两倍!大庆油田的产量一下子涨起来,咱们国家也从此不用再为石油发愁了。 后来他被破格提拔成工程师,调到采油工艺研究所,找他的人更多了,可他的条件一点没松:一不能打扰看书,二没时间约会。 1962年夏天,采油指挥部新调来位资料员,叫王日英,21岁。这姑娘性格开朗得像团火,说话直来直去,干活儿利索得能同时收拾三台打字机。 她早听说王德民的事儿:试井工人的活儿最苦,可这小伙子白天扛仪器,晚上还抱着书啃; 牛棚漏雨,他拿塑料布蒙着屋顶接着算公式;蚊子咬得腿上全是包,他挥挥手说"不打紧"。 王日英打心眼里佩服,常偷偷给他带碗热粥,看他熬夜就往桌角塞块饼干。王德民其实早对她有好感,可总觉得"自己嘴笨",迟迟不敢开口。 倒是王日英直爽,有回看他蹲在资料室啃冷馒头,直接把自己带的饭盒往他怀里一塞:"吃热的,凉了胃该难受了。" 1964年元旦,油田办舞会。王德民穿了件洗得发白的蓝布衫,站在王日英跟前,喉结动了动:"能请你跳支舞吗?" 就这么着,两个心里装着对方的人,没婚礼、没酒席,穿着工装在同事们的起哄声里鞠了个躬,就算成了亲。 婚后的日子过得紧巴。王德民白天在研究所,晚上回家接着钻实验室,常常熬到后半夜。 王日英倒好,从来不多问,把他书桌收拾得整整齐齐,饿了就留碗热汤。儿子王研出生那天,王德民还在井上忙。后来给孩子取名"研",就是盼着他接着搞石油研究。 王德民是真把一辈子搭进石油里了。在大庆一待就是几十年,后来还去了新疆、胜利油田。 80多岁还在大学当特聘教授,上课带着老花镜,写板书手都不抖。 2006年,他研发出聚合物驱油技术,让石油采收率最高到70%,您知道现在世界平均才30%吗?外国公司眼馋,拿高薪请他,他摆摆手:"能让我干活的地儿,只有中国。" 2016年,国际小行星中心发来通知:编号210231的小行星,正式叫"王德民星"。 这颗星星在天上转着,照着底下这位老院士,他没穿过几件讲究衣裳,没说过几句漂亮话,可他把名字刻在了星星上,刻在了中国的石油田里,刻在了咱们老百姓的好日子里。

0 阅读:41
史面的楚歌

史面的楚歌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