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昌济死的太早了,他发现并培养的毛泽东蔡和森,蔡和森牺牲了,毛泽东革命成功了,成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多么不容易,幸运的是,杨昌济的夫人,杨开慧的母亲,等到了这一天,活到了九十多岁,革命多么不容易,牺牲了多少人才如牺牲者所愿。 长沙的冬天不是最冷的,但湿,冷得人骨头缝发酸。 那年,一群年轻人住在湖南第一师范的校舍里,墙壁薄,风一吹就透。 吃得清淡,穿得单薄,晚上点个油灯,屋里烟雾腾腾,灯芯老要修,黑了又点、点了又黑,灯下是一摞摞书。 杨昌济在这所学校教书。 英国、日本都读过书,说起来是“留洋派”,但这人怪,不西化,也不张扬。 教伦理,教心理,讲起理学来滔滔不绝,但他不打哑谜。他常说的不是大道理,而是“一个人得站得住”。不光是嘴上,生活上他也拘谨得很,穿着朴素,连雨伞都舍不得换新的。 他那一届的学生里,有俩后来看起来不得了。 一个叫毛泽东,一个叫蔡和森。 毛泽东当时爱问问题,常常一节课问仨。有时候问题刁钻得像故意找茬,但杨昌济不恼。他听完就慢慢地回答,有时答不上来,也不遮掩,回家查书,第二天再说。 蔡和森就不一样了。 他话少,但写字快。一节课记下的东西比别人数倍多。 课后跟人讨论时,说话像挖井,不快,但一直往下打。说到深处,别人就接不上了。 那几个学生常常扎堆,读书、争论、抄笔记,有时也吵架。谁说话太满了,马上就有人怼回来。他们在操场边读《新青年》,拿鲁迅的文章翻来覆去看。有时候一句话讨论一晚上。 杨昌济在这些学生里,看得最重的就是毛和蔡。 给朋友写信时,他说,这俩人将来要“肩大任”。没说得太夸张,就是那种你一听就知道是认真的评价。 只是他走得太早,很多事没看到。 1919年蔡和森去法国,赶上勤工俭学那阵风。 他家情况不宽裕,母亲葛健豪,是个裹小脚的女人,也是个硬骨头。 五十岁还坚持进女校,刚开始校方不收,她就跑到县衙门告状,说学校阻拦她受教育。知县一看,惊了。一个老太太拖家带口闹到公门来,这事不能小瞧。最后批了四个字:“奇志可嘉”。 这女人后来被人叫“革命的母亲”,不是白叫的。她儿女一大家,后面出了不少人。蔡畅、蔡和森,哪一个不是她熬出来的? 蔡和森到了法国,住得简陋,吃得也差。 他在那种地方写了封信,回给毛泽东,信写得不兜圈子,说:得成立共产党,明明白白搞,不遮掩。他说得清楚,讲得透彻,连建党的基本形式都写了出来。 毛泽东回信很短,重点一句:“没有一个字不赞成。” 这不是寒暄。那时候信寄一趟得好几个月,两边写的时候都不是随便写写,是压在心底很久的。 过了几年,风声变了,枪声也近了。 1930年,长沙识字岭,杨开慧遇害。 她当时二十九岁,死得很硬气,没哭,也没跪,站着挨的枪。那地方现在成了纪念点,可那年头,周围没人敢吭声。 她走的时候,三个孩子都还在长沙。 第二年,蔡和森在广州被捕。 他本来可以不死的,那时党内有些人劝他走,他不走。被抓后受了不少刑,但一句没松。 有人说,他最后一顿饭只喝了一口粥,没说遗言,就这么走了。 他三十六岁,正是人的好年纪。 而杨昌济早就不在了。 1920年就去世了,那会儿他身体早不好,饭也吃得少,课还一节不落地上。听说他去世那天,毛泽东就在身边。 之后毛写了篇悼文,讲了不少往事。那文没太多煽情,但读着就觉得他是真心疼这个老师。 时间推到1949年,毛泽东站在天安门城楼上,宣布新中国成立。 那天北京风大,天亮得早,广场上挤满了人,谁也没提前排练过,全靠着一股劲儿。 他念完那段话,眼神在台下一扫,很多人说,那一刻他眼里泛了点水。没人能证明,但也没人愿意否认。可能他想到了谁——在法国写信的蔡和森,死在识字岭的杨开慧,讲课时从不抖包袱的杨昌济。 他们都没走到这一步。 长沙老屋那边,还有一个人活着。 向振熙,杨昌济的妻子,也就是杨开慧的母亲。她九十多岁了,那天坐在院子里,听着收音机里传出的声音,没哭,也没说话。邻居说,她就那么坐着,听完了播音,然后慢慢起身,把椅子搬回屋里。 那把椅子后来还在,被人叫做“听国成立的老椅”。椅子没说话,但懂得的人,看到它就不吭声了。 长沙又下雨了,雨滴滴答答,落在屋檐下的老石板上。 隔壁院子传来孩子的哭声,还有母亲的喊声。有人打开收音机,新闻里播着老歌,沙沙的音质里,夹着远处拖长的火车汽笛。
1955年全军授衔之前,刘少奇坚持反对给陈毅授元帅军衔,周恩来听闻此事,立马写了
【2评论】【20点赞】
用户65xxx75
中国革命和建立新中国真的太难了,世界上最难的事,被伟人领袖毛主席领导的中国共产党成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