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网友完全无法接受,在X平台上说中国阅兵是AI和CG,一群人问grok,是不是AI,结果Grok太实诚,表示这些视频和图片没有任何修改的痕迹。 2025年9月3日,北京天安门广场再次成为全球目光聚焦的中心。这次是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的阅兵式。 场面宏大,装备亮眼,队列整齐得像量出来的一样。不少外国网友看了视频之后,第一反应不是“震撼”,而是“这不可能是真的”。 他们在X平台上纷纷质疑,认为这场阅兵可能是AI生成的,甚至怀疑是CG特效合成的。 有网友直言,“This is AI”,意思是视频太整齐、太高级,不像是人类能做到的。有的留言更直接:“中国的队列太整齐了,不是人干的。” 甚至有人调侃,“如果真打仗,我宁愿喝掉1.8升酱油,也不想被征兵对上这种军队。” 这些声音乍一听有些荒谬,但背后其实透露出一个问题:很多西方人对中国的认知还停留在很久以前。 在他们眼中,中国还停留在二十年前的“发展中国家”形象。对如今高效率、高科技的军事展示,根本想象不到,更别说接受了。 他们为什么会觉得阅兵是AI合成的?原因其实不复杂。一方面是西方媒体长期以来对中国报道的片面性,导致信息接收不对等。 另一方面是中西方军事理念不同,中国重视军纪与仪态,西方军队则更多依赖技术战术,这种文化差异放在阅兵视频上,落差就更明显了。 再加上本次阅兵亮相的装备确实太先进,像东风-27导弹、全系列无人作战系统,这种“未来感”让很多西方网友直呼“看不懂”。 于是,一群网友跑去问X平台自己的AI助手Grok,想确认这些视频到底是不是AI合成的。 Grok的回答倒是很干脆:这些视频和图片没有任何修改痕迹。也就是说,不仅不是AI生成的,连剪辑加工痕迹都没找出来。 Grok的这一回应,虽然技术上站住了脚,但没能完全打消疑虑。反而让一些人更困惑:既然不是AI,那为什么看上去就像是AI做出来的? 他们更愿意相信自己的“直觉”,而不是技术分析的结果。 其实,阅兵确实是真实进行的。包括BBC、彭博社、新加坡亚洲电视台等多家外媒都进行了现场直播。这不是虚拟现实,也不是好莱坞大片,而是实打实的国家大典。 不过,AI技术确实参与了这次阅兵——不是用来“合成”,是用来“训练”和“保障”。 比如部队在训练阶段就使用了动作捕捉技术和AI系统进行误差识别,帮助士兵调整步伐和站姿。 指挥中心则通过AI对装备状态进行实时监控,确保每一台参阅装备按秒到位;一些参阅的无人装备本身就搭载了自主导航与智能识别系统,能够完成复杂协同。 在阅兵之前的9月1日,中国还发布了一段AI生成的宣传视频《逢敌必亮剑》,让“李云龙”和饰演他的演员李幼斌进行跨时空对话。 这种技术应用在宣传内容上,确实展示了中国AI的能力,也可能让不熟悉中国的外国网友误以为整个阅兵都用了“类似技术”,进而加深了误解。 这种误解其实不仅体现在阅兵上。从移动支付、城市治理到工业制造,中国的现实发展和西方公众的印象之间存在一个巨大的“认知鸿沟”。 比如,加拿大政府还在提醒游客来中国要提防假币,而中国大街上早就实现了无现金支付。 再比如,一些外国人还以为中国装备“山寨”,但现在看到的却是自主研发的高超音速导弹和智能无人机。 阅兵展示的装备也不是“展览品”,而是现役主战装备。无人作战、信息打击、战略投送等新质作战力量首次系统亮相,标志着中国军队信息化、智能化转型正在加速推进。 而正是这一种“超出预期”的展示,让一些西方网友产生了“这不是真的”的错觉。 他们的逻辑是:如果中国真的这么强,那我们过去看到的中国不就全错了?这个反差,让他们更愿意相信阅兵是“假的”,而不是承认自己看走了眼。 这种“过于先进以至于不真实”的悖论,其实也反映了中国在技术领域的加速超车。 当你跑得太快,对手连你背影都看不清,那他第一反应往往不是追赶,而是怀疑你“作弊”。 这场关于阅兵是真是假、是不是AI的争议,其实已经不是单纯的真假问题,而是一个技术崛起引发的国际认知碰撞。 技术验证可以说明问题,但不能改变观念,而观念的转变,往往比技术的更新还要慢。 中国阅兵并没有用AI去“造假”,但确实用AI让军队更强。这是事实,不是宣传。 Grok只是一个AI,它不站队,它只说真话。而真话,有时候比特效还让人难以接受。
中国阅兵像AI,比利时阅兵也像AI,比网友:顺拐是因为没人打节拍!九三阅兵中,
【4评论】【1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