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金直言:样板戏从本质上说是一批宣传戏剧,虽然不是完全忽略了艺术的讲求,可浓烈的气氛几欲呛死了艺术上的自由呼吸;这不仅影响了戏剧艺术的创造性,而且也很难保证在较低层次上艺术的完整性,也就是说,很难保证艺术上不出现明显的漏洞。浓重而僵死的符号系统确实窒息了样板戏创作者的基本灵性,致使他们在一般的戏剧情节和人物处理中都常显得十分僵硬。"诉苦"情节的引发在处理上就很僵硬,最能反映剧中政治力量分配关系的人物身份的处理也颇为僵硬,僵硬得有时令人忍俊不禁。 在历史的长河中,总有一些文化现象能激起千层浪,引发无尽的思考与探讨,样板戏便是其中之一。样板戏诞生于 20 世纪 60 - 70 年代那个风云激荡的特殊时代背景下,彼时,社会处于巨大的变革与转型之中,文艺领域也被赋予了更为深刻的政治与社会使命 。它以戏剧为主,涵盖了京剧、芭蕾舞剧等多种舞台艺术形式,像京剧《智取威虎山》《红灯记》《沙家浜》,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等,这些剧目成为了样板戏的代表性作品,在当时可谓家喻户晓。 从文化层面而言,传统的文艺形式在表现新时代、新思想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京剧、越剧等传统戏曲,多以历史故事、才子佳人等题材为主,难以充分展现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工农兵的伟大形象与时代精神 。而广大民众在社会主义建设的热情鼓舞下,对能够反映自身生活、体现自身价值的文艺作品有着强烈的渴望。同时,当时的文艺界也在积极寻求突破与创新,试图将传统艺术与现代元素相结合,创造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新文艺。 1966 - 1976 年,样板戏被推向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成为当时文艺舞台上的绝对主流 。1967 年 5 月至 6 月,为庆祝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二十五周年,京剧《智取威虎山》《海港》《红灯记》《沙家浜》《奇袭白虎团》,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交响音乐《沙家浜》这 8 个剧目在北京集中上演,被赋予 “革命样板戏” 的称号,即著名的 “八大样板戏” 。此后,样板戏的范围逐渐扩大,第二批样板戏如京剧《平原作战》《杜鹃山》等也相继推出。这些剧目在全国范围内广泛传播,通过电影、广播、唱片等多种媒介走进千家万户,成为人们文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从技术和审美角度来看,样板戏积极采用现代技术手段,大力吸收西方现代戏剧的元素,对传统戏剧进行了全方位的改造 。在舞台设备方面,引入现代技术解决换景问题,使舞台场景的转换更加流畅自然,为观众带来更好的观看体验 ;在舞台美术设计上,采用虚实结合的手法,营造出独特的艺术氛围,增强了舞台的表现力 ;服装造型由传统的 “肥” 变 “瘦”,以现代服装取代了传统的宽袍大袖,更加贴合人物形象,也向造型化和舞蹈化方向发展,使演员的表演更加灵动优美 。 特殊时代,政治因素犹如一只无形而强大的手,深深嵌入到样板戏的创作过程之中,对其产生了全方位、深层次的影响 。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文艺被视为政治宣传的有力工具,肩负着传播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塑造国家形象、鼓舞人民斗志的重要使命 。样板戏的创作严格遵循 “三突出” 原则,这一原则要求在所有人物中突出正面人物,在正面人物中突出英雄人物,在英雄人物中突出主要英雄人物 。以《红灯记》为例,李玉和作为主要英雄人物,被塑造为坚定无畏、大义凛然的革命形象,他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彰显着革命的理想与信念 。 在样板戏的评价中,这两种艺术标准的差异表现得十分明显 。从传统艺术标准的角度来看,一些人认为样板戏对传统京剧的改造过于激进,破坏了京剧原有的艺术韵味和审美规范 。例如,样板戏在唱腔上引入了大量现代音乐元素,改变了传统京剧唱腔的旋律和节奏,使得一些京剧老戏迷难以接受 。在表演形式上,样板戏简化了传统京剧的程式化动作,更加注重写实性的表演,这也被一些人认为是对传统京剧艺术的亵渎 。 然而,从现代艺术观念的角度来看,另一些人则认为样板戏的出现是对传统艺术的一次大胆创新,它打破了传统京剧的固有模式,为京剧艺术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样板戏采用现代舞台设备和技术,如灯光、音响、舞美等,营造出了更加逼真的舞台效果,增强了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在题材选择上,样板戏关注现实生活,以革命历史和工农兵生活为题材,展现了新时代的精神风貌,符合现代艺术对现实生活的关注和反映 。例如,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将西方芭蕾与中国革命题材相结合,创造出了一种全新的艺术形式,既展现了西方芭蕾的优美舞姿,又表达了中国革命的精神内涵,受到了很多人的喜爱和赞赏 。
巴金直言:样板戏从本质上说是一批宣传戏剧,虽然不是完全忽略了艺术的讲求,可浓烈的
超越自我展风采
2025-08-31 15:05:58
0
阅读: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