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秋雨曾说:实事求是的讲,大多数人对中国文学、对莫言小说的了解程度只能算是一知半解,停留的层面或止于电影《红高粱》。易中天教授也直言:单论描写农村生活,浩然的思想层次、艺术水平比莫言差了好多,即使柳青的《创业史》彪炳史册,但比莫言《生死疲劳》还是略逊一筹。偏激的读者,不能理解莫言的伟大,那种深藏于宿命论的抗争。 回想2012 年,一个消息如惊雷般震撼了中国文坛乃至整个世界 —— 莫言荣获诺贝尔文学奖。这一殊荣不仅是对莫言个人文学成就的高度认可,更是中国文学走向世界的一座里程碑。莫言,这位出生于山东高密的作家,从此被更多人熟知,他的作品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 1955 年,莫言出生在山东省高密县河崖镇平安庄一个贫困的农民家庭 。小时候,莫言家境贫寒,12 岁就辍学回家,开始帮家里干农活、放牛放羊。这段艰苦的农村生活经历,成为他日后创作的宝贵素材。莫言曾回忆起小时候饿肚子的场景,那种刻骨铭心的饥饿感,都被他写进了作品里。 在这片充满生机与苦难的土地上,莫言度过了他的童年和少年时光。高密东北乡的风土人情、民间传说、邻里故事,都深深烙印在他的心中。这里的一草一木、一人一事,都为他的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养分,成为他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灵感源泉。多年后,当莫言拿起笔,高密东北乡便以一种独特的文学姿态展现在世人面前,成为与鲁迅的 “鲁镇”、沈从文的 “湘西” 相媲美的文学地标 。 在传统的民间文化活动中,说书是一项极具魅力的艺术形式 。说书活动的场景十分多样,常见于热闹喧嚣的广场,人们围坐在一起,沉浸在说书人的精彩讲述中;也有的在装饰典雅的酒楼茶馆进行,为文人雅士们带来别样的文化享受 。尽管场所不同,但说书语言都有着鲜明的广场语言特征。这种语言风格简洁明了、通俗易懂,能够迅速抓住听众的注意力,让不同阶层、不同文化水平的人都能轻松理解 。就像陕北说书,表演者用生动的叙述和灵活的语言运用,将故事中的情节和人物栩栩如生地展现出来,其中不乏充满节奏感和幽默感的语言,让观众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领悟故事的内涵 。 莫言的小说,犹如一座语言的狂欢殿堂,与巴赫金的狂欢理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走进莫言的小说世界,我们会发现,他的语言呈现出语体杂糅、雅俗共融、野性粗鄙的鲜明特点,而这些特点正是狂欢理论在文学创作中的生动体现 。 在莫言的笔下,广告、政治术语、歇后语、古典诗词、革命歌曲、都市民谣等各种语言元素信手拈来,如同被一双神奇的手巧妙地编织在一起 。在《酒国》中,莫言将官场的政治术语与民间的俗语相结合,辛辣地讽刺了官场的腐败现象;在《丰乳肥臀》里,古典诗词与现代白话文的碰撞,展现了历史的厚重与沧桑 。这种众语平等、众声喧哗的语言运用,形成了一股强大的语言狂欢激流。 以《檀香刑》为例,这部作品堪称莫言语言艺术的典范 。在小说中,莫言运用了大量的韵文和戏剧化的叙事手段,使得语言极具节奏感和表现力 。孙眉娘与钱丁之间的情感纠葛,通过充满张力的语言描写,如同一出精彩的戏剧在读者眼前上演 。孙眉娘的泼辣、大胆,钱丁的纠结、无奈,都在语言的狂欢中展现得淋漓尽致 。 莫言小说语言的狂欢性,不仅体现在语言元素的杂糅上,更体现在对人物复杂心情的深刻反映上。在《蛙》中,姑姑作为一名乡村医生,她的内心世界充满了矛盾与挣扎 。莫言通过独特的语言描写,将姑姑在计划生育工作中的无奈、痛苦以及对生命的敬畏之情,细腻地展现出来 。读者仿佛能感受到姑姑内心的波澜起伏,与她一同经历着那个特殊时代的种种无奈 。 莫言小说中的语言,常常将高雅的诗词与粗俗的俗语巧妙地融合在一起 。在《生死疲劳》中,西门闹在经历六道轮回时,他的内心独白既有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如 “佛说,生死疲劳,从贪欲起。少欲无为,身心自在 。” 又有充满民间智慧的俗语,如 “马无夜草不肥,人无外财不富 。” 这种雅俗共赏的语言运用,使小说既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又能让普通读者轻松理解 。
余秋雨曾说:实事求是的讲,大多数人对中国文学、对莫言小说的了解程度只能算是一知半
超越自我展风采
2025-08-26 19:47:56
0
阅读:42
xuqichu17
莫言之言,不可读也;所可读也,言之辱也。至于易中天,更是学术全无,笑话一担,全凭滕口说也。小编吹易拍莫,丑态毕露,不知耻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