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陈永贵病逝,大寨搭了灵棚,昔阳县领导:不拆,就不去祭奠。在得知此事后

虎虎聊娱乐 2025-08-18 13:44:56

1986年,陈永贵病逝,大寨搭了灵棚,昔阳县领导:不拆,就不去祭奠。在得知此事后,“铁姑娘”郭凤英这样说…… 在那个太行山深处的山村,一位从泥土里走出来的领袖悄然离去,他的骨灰回归故里,却引发一场朴实的悼念纠纷。昔阳县的决定如山风般冷峻,大寨人面临抉择,“铁姑娘”郭凤莲的回应,会如何点亮那份集体记忆? 陈永贵同志的一生,就是一部农民跟党走的奋斗史。他1915年生在大寨村,从小就知道土地的苦和甜。1946年村里解放,贾进财同志当上政治部主任,看中陈永贵同志的实干劲,推荐他入党,还把支部书记的担子交给他,自己甘当副手。从那起,陈永贵同志带着大家,按党的政策改造山沟,硬是把那些漏水漏土的田地,变成能稳产的良田。 1958年,大寨粮食亩产头一次过五百斤,比过去多出好几倍,山西省委就把这儿树成典型,报纸上还发了社论,说陈永贵同志是支部书记的好样板。1959年国庆,他作为全国劳模,站上了天安门城楼,那年他44岁。1963年,洪水闹得凶,大寨没要国家一分救济,还亩产七百零四斤,总产五十六万斤,上交国家二十四万斤商品粮。村里的房子也翻新了,更结实耐用。 1964年,周总理在人大报告里总结大寨经验,号召全国农业学大寨。大寨从个小山村,一下子成了全国的旗帜。陈永贵同志继续领着大家干,种树修路,村里越来越有模样。1975年,他当上国务院副总理,可心还搁在大寨,常回去看看,帮着干农活。退休后在北京,日子过得节俭,每个月工资一百五十块,养活一家四口,不宽裕。小孙子夏天想吃雪糕,他只买五分钱的冰棍,不买一毛钱的。 他还爱劳动,早起从十二层楼扫楼梯到楼下,邻居们都说好。在阳台上种玉米和花草,梦里还想着回村下种。1983年,六十九岁了,他求着去农场干活,每周一天,当普通工人,大家欢迎他。1985年八月,得肺癌住院,他不肯吃药,怕花国家钱。临终前,见大寨乡亲,说死后回村安葬,还问选坟地四十块钱够不够。儿子打断他,说有儿子在呢。他叹气,说自己错了,在场的人鼻子发酸。 1986年三月二十六日,陈永贵同志在北京走,七十二岁。骨灰按愿运回大寨,安在虎头山,还撒了些在山上。村里人想给他办悼念,就在村中央搭灵棚,挂白布,放遗像,点香烛。乡亲们觉得,没陈永贵同志,大寨不会有今天的名气。他领着大家战天斗地,硬把穷山沟变绿洲,粮食年年增产,国家号召学大寨,就是认可这份精神。 如今看,陈永贵同志的贡献,党史里有位置。大寨从模范村,到现在的企业化经营,郭凤莲同志当董事长,村里办公司,旅游开发,日子红火。昔阳的领导,后来也没多说什么。

0 阅读:0
虎虎聊娱乐

虎虎聊娱乐

感谢大家的关注